(中国网)青春绘绿意,共振乡村美——四川农业大学“艺启分类·绿动城乡”实践团队助力城乡生态治理纪实

2025-08-22 16:10:15作者:崔冉 来源:艺传学院 点击数:

  

在城乡生态治理的广阔舞台上,一抹青春身影正奋笔作答。今年暑期,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启分类·绿动城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10省30市城乡社区,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艺术与科技协同路径,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用青年智慧和行动为美丽中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问需于民:双轨调研织密绿色脉络

调研,是一切科学决策的前提。为系统摸清城乡垃圾分类的真实状况,实践团队创新采用“线上数据采集+线下入户走访”双轨联动方式,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调研工作。

一边是线上设计标准化问卷、小程序收集民意,借助社交平台精准投放;一边是团队奔赴德阳中江尖寨村、成都郫都战旗村等地,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开展访谈与观察。调研累计覆盖1500余份有效问卷、200余户深度访谈,最终形成一份数据翔实、问题导向清晰的《城乡垃圾分类现状调研报告》。

图为团队成员与居民探讨如今垃圾分类面临问题

调查显示,各地垃圾分类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回收体系不健全、老年群体接受度低等瓶颈问题,而基层干部、志愿者、356体育平台等主体则在协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成果为团队后续的设计干预与治理建议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青年视角”。

汇众而动:共建共治注入青春动能

治理的关键,在于凝聚多方合力。依托调研成果,团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成果,在治理实践中找准青年切入点。

线上,依托“艺启分类”新媒体账号,团队连续推出“分类小课堂”系列短视频、四格漫画、宣传长图等内容10余条,累计覆盖2万余人次。线下,在尖寨村、战旗村等地开展微课堂10场,组织垃圾分类游戏、粘土手工创作等体验式活动,激发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参与热情。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们开展微课堂

为提升分类投放的可视化体验,团队还原创设计AR扫码海报、扁平化垃圾桶贴纸和环保IP形象,在30个社区完成落地应用。将抽象的分类知识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符号,不仅提升了居民投放准确率,也构建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视觉引导体系。

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传播、内容平台持续输出、政府社区多方联动,团队探索出了一套富有青春特色的分类治理共建模式。

行稳致远:服务振兴铺设绿色路径

从群众走来,向振兴走去。团队深知,生态之治,贵在长效。团队将调研成果与设计方案定向推送至多地环保部门和社区管理机构,并促成与辑庆镇政府达成“垃圾分类协作共建协议”,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方案。

调研反馈显示,超过八成儿童能准确识别垃圾类别,七成青壮年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类投放,老年群体也通过社区讲解、家庭带动逐步实现“从看不懂到做得到”的转变。环保教育真正触达了人心,也让绿色文明在城乡社区“生了根、开了花”。

图为团队成员与居民探讨如今垃圾分类面临问题“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所需,是青年的责任。”团队负责人文洋如是说。艺术描绘绿水青山,数据支撑精准治理,环保教育触达千家万户——这份“绿动城乡”的实践答卷,已然跃出书本、落地生根。“(崔冉)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发治疗浅表创伤及骨骼肌炎症的给药递送系统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