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川农学子丹棱行:寻找非遗里的振兴密码

2025-08-21 16:45:33作者:文:张祉睿 图:尤米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数:

  

为深入挖掘丹棱冻粑、柑橘、唢呐等特色文化资源,探寻非遗技艺在激活乡村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四川农业大学“丹中圆神小队”社会实践团队于8月15日至16日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化体验等方式,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文化调研之旅。

传统冻粑:舌尖乡愁与市场之困

丹棱自古就流传着“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蒸冻粑”的习俗。这份承载着乡愁的甜蜜,选用优质籼米、糯米、大豆等原料,经独特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以其“甜而不腻、香而不粘”的特点享誉眉山。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眉山市十大特色旅游商品”,丹棱冻粑的制作技艺更被列入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丹棱美食的标志。在丹棱县街头,队员邓蛘译对游客们的采访印证了其独特魅力:“第一次吃冻粑是旅游时买的,糯香回甘让人难忘!”在冻粑特产店中,店员也道出了冻粑目前所面临的传承挑战:“我们的冻粑基本上都是本地居民购买,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旅游才第一次接触到冻粑,我们的冻粑很难走出去。”经过调研发现,冻粑产业虽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品牌影响力有限、销售渠道狭窄等现实挑战。

图为成员们参与制作的丹棱冻粑

地标桔橙:枝头“金果”富乡邻

此次走访调研的第二站指向了丹棱的另一张金名片——丹棱桔橙。丹棱桔橙则是丹棱县特产,拥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其优质品种包括“不知火”、“清见”、“春见”、“爱媛”等。在齐乐镇果园,金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果农刘大叔自豪地向队员们介绍:“我们的橘子能泡酒、祭祖,还是走亲访友的‘面子货’!”另一位果农倪大妈还提到,橘橙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可见,桔橙产业不仅富了果农口袋,也深深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礼俗文化。

唢呐乡音:嘹亮回响盼传承

傍晚时分,嘹亮的唢呐声在广场上响起。丹棱唢呐,当地人俗称“撒喇子”或“哩儿喇”,是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早在2006年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周师傅介绍,红白喜事、节庆都离不开唢呐,婚宴和节庆是是其最主要的表演场景。民众们向我们说到:“丹棱唢呐我们从小听到大,这项技艺要传承给我们的后代,这种优秀传统丢不得。”这朴实的言语,道出了丹棱唢呐在民众心中的深沉分量。

图为当地市民们正在用丹棱唢呐演奏节目

通过此次深入调研,“丹中圆神小队”深切感受到丹棱冻粑、柑橘、唢呐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在激活乡村经济、凝聚乡情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队员们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些非遗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共性困境: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辐射范围有限、年轻一代传承人接续乏力等成为制约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的关键因素。

面对挑战,坚守与创新并重是必由之路。非遗技艺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驱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关键力量。守护这些源于泥土、兴于乡野的“活化石”,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是传承的使命,也是振兴的希望。(文:张祉睿 图:尤米)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发治疗浅表创伤及骨骼肌炎症的给药递送系统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