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川农“法护环审”团队多维度调研环境法治
2025-08-07 15:07:31作者:陈沁心 来源:法学院 点击数:
8月1日至6日,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法护环审”小队围绕环境司法实践与基层法治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多维度调研活动。团队先后走进南充市营山县人民法院、嘉陵区人民法院,深入南充市区街道及西充县常林镇乡村,通过实地探访、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多种形式,全面探寻环境法治在司法实践、城市社区及乡村治理中的现状与需求。
法院调研:探寻环境司法实践路径
8月4日至5日,小队分别前往南充嘉陵法院与营山县人民法院,深入了解环境案件审理的具体流程与实践经验。
在两地法院,小队成员参观了诉讼服务中心与审判法庭,直观感受环境案件从立案到审理的全过程。座谈中,法官们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受理的环境污染责任纠纷、生态破坏赔偿诉讼及环境公益诉讼等典型案例,并分享了审理环境案件的特殊性与难点——此类案件往往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跨学科知识,且面临取证难、鉴定成本高、执行周期长等挑战。小队成员就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赔偿资金管理使用及公众参与途径等问题与法院工作人员展开深入探讨,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社区调研:架起环境法治与民众的桥梁
8月5日至6日,小队在南充市各街道开展为期两天的随机调研,覆盖三区商业步行街、社区活动广场、农贸市场、居民小区出入口等人口密集区域。
调研通过街头采访、问卷填写等形式,了解民众对环境案件的认知程度与司法需求。结果显示,多数民众高度关注环境保护,认可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相关法律知识储备有限:超过六成受访者表示“听说过环境违法事件,但不清楚具体法律解决途径”,仅有不到两成能准确说出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含义和适用场景。
针对这一现状,小队成员现场开展普法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环境污染侵权界定、生态破坏赔偿范围等知识,结合典型案例说明遭遇环境侵权后如何固定证据、投诉部门及民事诉讼与公益诉讼的区别等实用内容。顺庆区居民王阿姨在受访后表示:“以前觉得环境官司离生活很远,现在才知道家门口的污染问题也能通过法律解决,还明白了自身在环保中的责任。”
乡村调研:倾听田间地头的法治需求
8月1日至4日,小队在南充市西充县常林镇开展为期四天的调研,通过走访合作社、入户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梳理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司法需求与现实困境。
在当地合作社,队员们围绕红苕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的环境治理问题展开调研,了解到合作社通过修建沉淀池处理清洗废水、将废弃苕藤还田等生态种植做法。入户调研中,队员们以“灌溉水是否干净”“垃圾处理是否满意”等生活化问题切入,发现超过七成村民遭遇过环境困扰,但仅少数人知晓可通过诉讼维权,“不知法、怕麻烦”成为村民维权的主要阻碍。
此次系列调研是“法护环审”小队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的实践行动。团队表示,将整理分析调研资料,形成详细报告,为完善环境司法制度、提升公众环境法治意识提供参考,并计划继续深入更多地区,开展调研与宣传活动,让法律走进基层,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年力量。指导老师也强调,希望通过此类实践,培养学生将法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为生态保护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