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从长征故事到鸡毛信——川农大师生在德阳镇元桥村宣讲红色故事

2025-08-07 15:01:27作者:黄宇 李爽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数:

  

7月9日至25日,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红桥筑梦先锋队”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镇元桥村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教育,丰富留守儿童暑期生活,该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集红色教育、安全教育、美育劳育于一体的特色课程,将知识与关爱带到乡村课堂。

奔跑吧!红色基因在接力

七月的德阳,暑气蒸腾。清晨的镇元桥村,空气里已弥漫着夏日的热情。在村活动中心的空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接力赛拉开了实践活动的序幕。红桥筑梦先锋队的队员们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分组站好。随着一声哨响,小小的身影紧握接力棒,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出起跑线。汗水很快浸湿了孩子们的额发,但奔跑中的笑容却在朝阳下格外灿烂。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接力棒传递的,是青春的活力,更是队员们希望孩子们在运动中感知团结与拼搏的用心。“加油!快冲!”队员们的鼓励和孩子们的呐喊交织在一起,红色的精神仿佛在这奔跑与接力中悄然流动、传递。

image.png

小朋友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长征故事入童心:从史册到清泉

走进教室,厚重的历史在年轻队员曾好的讲述中,化作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想象一下,零下几十度,红军叔叔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草鞋磨破了,就光着脚踩在冰冷的雪地上;过草地时,粮食吃光了,就把皮带煮软了充饥……”曾好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描绘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历程。孩子们围坐在墙上的长征路线图前,目光紧紧追随着曾好老师的手指,从瑞金到延安,跨越万水千山。当讲到“遵义会议”时,有孩子脱口而出:“那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室里立刻响起了自发的、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英雄无声的礼赞。

为了巩固知识,课堂设置了趣味问答。“红军三大主力是哪三支?”“我知道!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孩子们踮起脚尖,小手高高举起,争相抢答。答对的孩子接过象征胜利的拼图碎片时,眼里的光芒比任何奖品都更动人。知识就这样在互动中沉淀。

安全无小事:守护生命的“跳跳乐”

暑期是青少年安全事故的高发期。队员段自豪带来了一堂沉甸甸的安全课。“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因溺水身亡,其中青少年占比超过56%。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段自豪用触目惊心的数据开场,瞬间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紧接着,他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现场演示,详细讲解了防溺水“六不准”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孩子们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清脆的童声在院子里回荡。

指尖上的温情:诗歌里的感恩,折纸中的担当

美育与劳育的融合,在另一间教室悄然绽放。队员徐冠宇选择了诗人艾青的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他没有生硬地讲解诗歌技巧,而是从艾青的生平讲起。“艾青的保姆就像我们身边关心我们的人,她给艾青缝衣服、做饭,就像村里张奶奶给你梳辫子,王阿姨帮你摘菜……”徐冠宇的话,让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们开始尝试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关爱与温暖。当读到“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时,一个女孩小声说:“我奶奶也是这样抱我的。”

随后,队员李思彤带来了手工折纸课。她教孩子们折的是——纸枪。“大家知道吗?当年红军就是用枪来保卫我们的家园,赶走侵略者。”李思彤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们今天折的纸枪,不是为了玩打仗游戏,是为了记住那段历史,记住红军战士的勇敢。”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小心翼翼地跟着老师折叠。彩色的纸张在稚嫩的小手中翻飞,渐渐有了枪的模样。完成作品后,孩子们珍惜地把纸枪塞进书包,脸上带着庄重的神情,仿佛藏起了一个关于责任与担当的秘密。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和承载它们的载体,队员王雨航开设了“红色小小讲解员”培训课。她分享了“讲解三秘诀”: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情感投入。课堂上,王雨航展示了四川丰富的红色印记照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肃穆的石碑,成都祠堂街从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到如今历史课堂的变迁……“每一块石碑都在讲述英雄的故事,每一处旧址都藏着一段不能忘记的岁月。”孩子们凝神观看,红色的种子借助影像和老师的讲述,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

实践团队还带领孩子们化身“建筑小侦探”,在黄继光故居等红色遗址的照片前驻足,观察房屋的结构特点。王雨航引导孩子们思考:“大家看这房子的墙壁厚不厚?门窗为什么这样设计?这都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厚墙冬暖夏凉!”“小窗户是为了安全?”通过观察与思考,朴素的建筑智慧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被轻轻种进了孩子们的心底。

闯关协作乐:汗水浇灌团结之花

村活动中心的空地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是“红色精神闯关营”的活动现场。队员们精心设置了“默契大考验”(双人背夹球)、“翻山越岭”(障碍跑)、“平衡运球”(乒乓球拍运球)、“定点投壶”等关卡。孩子们自由组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背夹球环节,两个小伙伴喊着“一二一”的号子,努力保持步伐一致;平衡运球时,孩子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球拍上的小球;投壶时,一次次尝试,直到命中后的欢呼雀跃。汗水挂在脸上,但协作的快乐和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让孩子们的笑容更加明亮。这些游戏,无声地教会了孩子们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坚持到底。

鸡毛信传情:跨越时空的勇气对话

活动的最后阶段,一段七十年前的烽火记忆被带到了孩子们面前。队员何永秀讲述了鸡毛信的故事。“为什么叫‘鸡毛信’?插上鸡毛,就代表这封信十万火急,必须用最快的速度送达!”何永秀的讲述让孩子们明白了鸡毛信的分量。随后播放的动画片《鸡毛信》片段,让机智勇敢的小英雄海娃形象鲜活起来。看着海娃面对敌人时的沉着应对,孩子们的小拳头不自觉地握紧,呼吸也随着剧情起伏,紧张又敬佩。

何永秀组织孩子们成立“故事探险队”,一起朗读鸡毛信的片段。朗读声里,有对海娃的崇拜,有对战争年代沉重历史的初步感知。最打动人心的环节是“写给海娃的信”。孩子们拿起笔,在信纸上写下稚嫩却真挚的话语:“海娃哥哥,你真勇敢!我要向你学习。”“海娃哥哥,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很安全,谢谢你。”歪歪扭扭的字迹里,饱含着最纯真的心意和对勇气的向往。一枚枚象征性的“鸡毛”贴在信封上,仿佛将那份沉甸甸的勇气,传递到了新时代少年的掌心。

十五天的时光转瞬即逝。四川农大土木工程学院“红桥筑梦先锋队”的队员们,用精心准备的课程、真诚的陪伴,在镇元桥村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安全的意识、感恩的情怀和担当的勇气。接力跑时的汗水,听长征故事时专注的眼神,安全课上的朗读声,折纸枪时的小心翼翼,写鸡毛信时的认真笔触……这些瞬间汇聚成这个夏天最珍贵的记忆。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陈学伟教授团队揭示植物平衡耐热和抗病新机制
    陈学伟教授团队
  • 园艺学院杜晓教授团队揭示茶多酚参与肿瘤化疗的增效减毒新策略
    园艺学院杜晓教
  • 356体育平台团队揭示高碘酸盐去污新机制  助力保护农业水环境
    356体育平台团队揭示高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