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寻红筑梦兴乡路,思政铸魂育新峰”实践团队
2025-08-20 16:00:24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025年7月1日至8月14日,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寻红筑梦兴乡路,思政铸魂育新峰"实践团分赴四川、山东、河南、湖北四省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这支由青年党团员组成的队伍,通过实地考察、产业调研、村民访谈等形式,绘制出一幅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治理创新的乡村振兴立体画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科学子的使命担当。
一.青春赋能乡村:川农大学子调研永丰振兴路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寻红筑梦兴乡路,思政铸魂育新峰"实践团调研分队于2025年7月2日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以青年学生为主体(18-30岁占比93.75%),涵盖常住与非常住居民(非常住占比超60%),通过多元化视角全面考察乡村振兴成效。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永丰村)
调研结果显示,永丰村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获100%受访者认可,道路、水利等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获75%支持,村庄绿化与污水治理成效显著;产业发展(农业规模化、农文旅融合)和人才引进分别获得62.5%和50%的肯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突出,68.75%受访者认为其显著提升了粮食产量与质量。民生服务方面,56.25%受访者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图为永丰村连片的现代化农田)
针对未来发展,调研团队提出三大建议:深化农文旅产业联动,打造特色生态体验;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此次调研不仅展现了永丰村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更体现了高校学子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精神,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青春对话乡土:川农大学子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寻红筑梦兴乡路,思政铸魂育新峰”实践团宣讲分队于2025年7月1日至7月2日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宣讲模式,引领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强农使命。
(图为学生党团骨干认真听讲)
团队聚焦学生党团骨干、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精心设计“科技强农+红色育人”双维宣讲内容,依托乡土故事、先锋案例等鲜活素材,打造互动式思政课堂。线下宣讲突出交流研讨,线上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移动课堂”,实现红色教育“破圈”传播。
活动注重实效转化,通过收集反馈优化载体,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生成长同频共振。此次实践创新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形式,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知农爱农的使命担当。
三.青春筑梦乡村:川农大学子探寻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寻红筑梦兴乡路,思政铸魂育新锋"实践团宣传分队于2025年7月15日至8月13日赴山东、河南、湖北三地,通过实地走访、产业调研、村民访谈等形式,深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调研发现,科技赋能与文旅融合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
在山东菏泽杜桥社区,200亩芍药基地通过品种优化实现鲜切花价格增长50%,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初显成效。河南卫滨区李村的无人机植保与智能灌溉系统让农户实现"手机一点自动浇田",但小农户技术普及仍存瓶颈。湖北夷陵区茶产业通过"坡改梯"工程打造三大海拔经济带,智能化加工厂使干茶年产量达1.8万吨,茶农收入显著提升。
山东菏泽杜桥社区将废旧污水坑改造为生态,通过"芍药文化节"打造特色IP,推动红绿文旅融合发展。湖北夷陵区依托三峡景区优势,2024年旅游收入突破328亿元,农家乐年收入达十余万元,非遗工坊开发的版画、刺绣等文创产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三地均呈现"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特色。山东菏泽杜桥社区通过产业就业提升居民归属感,河南卫滨区李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将小产业做成"大产业",湖北夷陵区完善基础设施使30万群众直接受益。村民张桂兰表示:"家门口就业既增收又暖心",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寻红筑梦兴乡路,思政铸魂育新峰"实践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从永丰村的田间地头到三省乡村的科技大棚,从红色教育基地到基层治理一线,青年学子们用沾满泥土的调研笔记和饱含智慧的建言献策,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科人才的责任与担当。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让青春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通讯员杨尧张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