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螺碧清行护?沃野,青年助力守蓉城
——四川农业大学学子深入成都乡村开展入侵物种防治实践
2025-08-19 11:05:31作者:文/黄晶晶 徐可欣 图/螺碧清——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团 来源:农学院 点击数:
为积极响应“以科技引领助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号召,2025年7月4日至9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螺碧清——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团十余名队员深入成都市郫郫都区、新都区及远郊村落,行程跨越四大地理区块、踏访14处生态点位,开展为期五天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专项行动。团队严格遵循“以科技引领助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的重要指示,聚焦福寿螺、小蓬草、空心莲子草、三叶鬼针草等危害性入侵物种,在河网密布的成都平原上构筑起一道青春防线。
图为实践团于其一实践地调研合照
在郫郫都区农业湿地核心区,队员们清晨便奔赴青杨村湿地公园展开拉网式排查。湿地芦苇丛中散布的福寿螺鲜红卵块如同警示信号,河道内疯长的空心莲子草已形成连绵数公里的“绿色浮毯”,严重挤压菱角、茭白等本土水生作物的生存空间。于青杨村湿地公园中心,团队现场采访了当地村民有关入侵物种的分布情况。“前几年公园的湖里到处都是这种螺丝蛋,这几年开始治理了之后,比以前要少得多了”一位嬢嬢兴奋地表示。队员们详细记录村民反馈,深切感受到科研成果投入劳动生产给予百姓的福祉。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村民进行采访调研
当实践延伸至新都区城乡过渡带,方桥鱼塘畔丛生的三叶鬼针草与鱼腥草缠绕共生,田埂边缘小蓬草已蔓延成片。队员持专业图鉴向养殖户演示区分技巧:“鬼针草叶片呈三深裂,种苞带倒刺,易附着动物传播。”团队当即示范物理铲除与生态替代结合方案——清除入侵植株后补种本土艾草形成抑制屏障。在新繁街道贺家墙边,队员们向当地村民逐个科普成都入侵物种,介绍了如小蓬草绒毛茎秆、空心莲子草节间生根等典型特征。村民们纷纷点头表示学到了新的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科普
深入郫都-新都交界的传统村落区块时,雷家石桥下的福寿螺卵块附着率令队员触目惊心。“每平方米桥墩就有27处卵块!”成员徐可欣利用GPS定位软件记录污染坐标。沙湾村停车场旁,实践团对村民展开科普课堂,用方言讲解“福寿螺每雌年产卵3000-5000粒”的惊人繁殖力,引发阵阵惊呼。
图为实践团成员利用GPS定位软件记录污染坐标
图为福寿螺入侵记录
五日征程累计行程238公里,记录入侵物种坐标705份,形成万字调研报告。报告不仅揭示出“河网密度与入侵物种扩散呈正相关”的成都平原特性,更提出“湿地缓冲区种植香根草抑制福寿螺”“建立村级生物入侵监测哨点”等七项创新建议。实践团指导教师指导时强调:“防治入侵物种如同与时间赛跑,必须抢在生态阈值突破前建立预警网络。”
图为实践团指导教师对实践团成员指导
从唐昌镇的稻浪翻滚到仙女池的烟波浩渺,青年学子以科技为犁、以担当为种,在巴蜀大地上深耕绿色希望。这支传承着“兴农安粮”精神的团队,正将论文写在田间阡陌,把青春注入乡村振兴的壮阔洪流,让“天府粮仓”的稻香永远飘荡在祖国西南的沃野之上,让每一寸沃野都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孕育出更丰饶的未来。(作者:文/黄晶晶 徐可欣 图/螺碧清——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