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川农大携手川大附中西区打造“田间劳作+科技研学”一体化劳动实践课
2025-08-14 15:42:22作者:陈川 侯超平 来源: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点击数: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贯通培养,成为教育界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四川农业大学与四川大学附中西区356体育平台(以下简称川附西)合作,利用校园空间,打造了占地3亩,以“天府粮仓”为主题的劳动与科技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川农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部分设计和课程试运行,为场景落地提供了青年力量。
川附西校长严静秋介绍:打造这座劳动与科技教育场景,是以“学科融合”为核心理念,将农业科学、工程技术、生态环保、生物科技、艺术设计等学科知识融入劳动实践,构建校园中的多样化劳动教育课堂,同时探索大中小学在教学科研方面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一、理念破局:构建项目式劳动教育理念
面对城市中小356体育平台园内劳动教育场地匮乏、劳动教育课程碎片化等痛点,四川农业大学与川附西展开深度合作。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园艺、建筑与规划等学科优势,结合川附西“全人教育”理念,创新性提出“项目式”课程开发推动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
二、场景建设:打造多样化劳动教育场景
在四川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川附西劳动与科技基地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园到农业科技的华丽蜕变。
基地占地3亩,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都江堰孕育的天府粮仓”为主题,规划了温室、种植田、蔬果区和药草园,配备了智能灌溉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站等现代化设施,通过引入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鱼菜共生系统等,构建微型生态循环系统。每一块地都对应课程,将科学、劳动、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学生不仅学习农业科学知识,还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劳动精神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参与活动的大学生也与中小学生一同完成播种与维护环节,在交流中实现知识共享与协同成长。
三、合作模式:融合大中小师资力量
四川农业大学侯超平老师介绍:本次合作,是高校与中小学在劳动教育领域的一种全新合作模式的探索,这种模式打破了大中小学之间的学段壁垒,实现了高校与中小学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深度共享与融合。
(一)资源共享:高校科研成果助力中小学教育
四川农业大学将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引入川附西,如水稻种植区,引入彩色稻、功能稻,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循环农业,太空育种,海绵城市理念,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劳动与科技项目。
(二)师资融合: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双导师”制
组建“双导师”团队,高校导师提供技术服务、课程开发,协助教学,中学教师负责教学与学生管理。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还促进了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使他们在助教和服务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素养与沟通能力。
(三)课程共建: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双方联合开发了15门跨学科课程,涵盖生物、化学、地理、历史、建筑、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等学科,形成“理论认知 - 实践操作 - 创新转化”的完整链条。课程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有意义、有趣味、有知识的学习任务,推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
四川农业大学陈川老师介绍:这次中小356体育平台园劳动与科技教育场景的革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更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生动范例。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也让每个孩子在触摸土地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温度,领悟到创新的力量。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教育创新实践,为新时代育人方式注入新的活力,为未来农业领域播下更多的人才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