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报)四川农业大学学子赴小金县开展助农振兴
2025-07-28 16:29:25作者:李凌 蒋思程 倪若瑄 来源:经济学院 点击数:
为积极响应国家数字金融发展战略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部署要求,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数惠金融·智链百村”调研团小金分团近日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开展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依托省级科研项目,组建本硕一体化跨学科队伍,深入小金县村镇,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普惠金融政策宣讲与数字化应用调研,探索“人工智能(AI)+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旨在为农户提供更精准、便捷的金融支持,助力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建设。
深入调研:AI精准识别乡村金融需求
调研初期,团队深入小金县石灰村、木坡乡等地,走访田间地头、村头小卖部、农贸市场等场所。通过结构化问卷、深度访谈及村民小组讨论等方式,广泛收集一手信息。团队核心运用人工智能模型及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对收集到的300余条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系统梳理了当地居民对普惠金融政策的认知度、使用现状,精准识别其在获取金融服务中面临的共性障碍与个性化需求。
“我们不仅收集数据,更借助AI技术深度理解村民需求。”团队成员郑雯华介绍,“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访谈记录进行情感分析和语义理解,捕捉村民话语背后的真实关切。”通过深度分析,团队绘制出150幅“乡村金融需求画像”。画像清晰呈现了小微企业主对灵活信贷的需求、普通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依赖、年轻群体对便捷移动支付的偏好。这些精准洞察,为后续宣讲与服务方案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团队成员在小卖部调研。 摄影/蒋思程
精准宣讲:让金融知识“听得懂、用得上”
基于AI分析识别的需求,团队精心设计了针对性的普惠金融科普宣讲内容。宣讲聚焦国家最新农村金融政策、常用普惠金融工具(如手机银行、小额信贷、普惠保险)的操作指南及金融风险防范要点。
为使知识传递更有效,团队将人工智能在信贷审批、风险预警、服务匹配等环节的应用案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本地化事例。在石灰村城关二小宣讲现场,成员用当地方言,结合当地牦牛养殖、花椒种植等特色产业,讲解“AI如何向‘智能顾问’推荐适配的金融产品”,将复杂概念转化为实用的“致富指南”和“风险提示”,有效降低了政策与技术的理解门槛。
针对老年群体金融认知基础薄弱的情况,团队与国金证券公司合作,优化宣讲材料。内容聚焦基础操作(如“手机银行安全转账步骤”“识别金融诈骗‘五不’原则”),并采用大量融入本地元素的真实案例教学。“以前怕用手机银行出错,现在听孩子们教完,心里有底了!”一位参与活动的藏族老阿妈感慨道。团队成员张燕表示,她们的目标就是让“AI+金融”成为村民“看得见、用得上”的帮手,切实解决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团队成员与村民交流。 摄影/郑雯华
前瞻科普:点亮“AI+金融”认知
在调研宣讲的同时,团队积极向村民科普人工智能驱动下金融服务的创新前景,重点介绍三大应用方向:信贷流程智能化、风险动态评估、产品与服务个性化匹配。
团队成员用通俗语言描绘应用场景:“智能匹配”如同“24小时在线的金融顾问”,能根据农户种养情况、资金周转需求等,精准推荐适配的信贷、保险或理财方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我们不仅着眼当下,更希望播种未来。”团队成员倪若瑄强调。团队旨在拓宽村民对数字金融的认知,培育其对智能化服务的信任,为构建更高效、包容、可持续的乡村智能普惠金融生态迈出关键一步。
向村民介绍金融产品。 摄影/郑雯华
目前,“数惠金融·智链百村”小金分团的实践活动仍在有序进行。这支由四川农业大学学子组成的青年力量,正将国家战略与前沿科技紧密结合,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普惠金融、助力政策覆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为小金县注入金融科技新动能,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实践团队合影。 摄影/古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