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边疆有个“约”!川农学子绘就民族团结青春图景

2025-08-29 17:30:48作者:马玉彬 刘桢 审稿:武佩佩 来源:校团委 点击数:

  

2025年8月9日至29日,校团委“川疆同心·兴边青耘”卫国戍边实践志愿团队奔赴新疆克孜勒陶镇,开启20天的“扎根之旅”。团队锚定356体育平台农科优势与多学科协同的“双引擎”,聚焦思想引领、基层治理、普通话推广、科学实验,创新打造“理论宣讲+实地调研”立体实践模式,让青春足迹深深印在边疆的泥土里。

以“初心课”铸魂,赓续团结精神血脉

“你看现在,家乡的路变宽了、房子变新了、日子变红火了,都是党和国家牵挂我们的证明!”拜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阿布都加帕尔·猛德时,这位曾因亮出党徽感动全国的柯尔克孜族老党员动情说道。他拉着学子们的手叮嘱:“要听党的话,把书读透、练硬本领,将来用真本事为国做事、为民解难。”这堂没有讲台的“边疆党课”,让队员们红了眼眶、暖了心房。

7村的沙日肯·尧力达西掰着指头数惠民政策带来的变化,笑容里是藏不住的幸福;16村的阿伊斯拜克·乌斯曼提起守护边疆,语气格外坚定。一句句心里话,让队员读懂边疆党员的初心如磐,触摸到民族团结的滚烫力量。

以“泥土行”赋能,擘画治理发展蓝图

没真正踩过这里的土,就不懂这片土地的分量。团队本次累计走访农户30余户,调研人数超500人。

团队成员张鸣君至今记得与村干部走访的经历,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两三个小时才抵达村落。“要是在以前,乡亲们要走多久才能出山?”她望着连绵的群山感慨。

克孜勒陶镇曾因地处偏远、山路崎岖,困住一代又一代柯尔克孜群众的脚步。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追光者”走进新疆,让漫漫黄沙渐变成缀满绿意的绿洲,把基层治理的故事,用脚步“讲”在山间地头。

以“语言桥”连心,融通民族心灵共识

“阿姨,这个多少钱?”“不好意思,我妈妈不会说普通话。”一个七八岁的女孩,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回答团队成员,却成了团队记忆最深的一幕。这个小镇,大多数中年人都不会说普通话;大多数小朋友也只会说简单的普通话。推普,迫在眉睫。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手指着粉笔字,一个字一个字地领读,声音清晰又耐心。团队开展普通话比赛等推普活动20余次,累计覆盖超1000人,队员们的声音与居民们略显生涩的跟读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跨越语言的歌,那是心与心靠近的声音。

图为团队成员桓紫函主持普通话比赛

以“科学趣”启智,点亮孩童成长征途

团队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科学盛宴”。种子科普课上,队员们拿着不同品种的小麦、玉米种子,教孩子们辨特征,讲种子如何发芽;化学实验课上,当“清水变牛奶”“瓶子吹气球”等奇妙现象出现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溜圆,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汉字起源课上,队员们用简笔画讲解“日”“月”的由来,孩子们跟着一笔一划地写。“原来我们觉得平平常常的知识,能让孩子们眼里闪着光。”一位队员在日记里写道。

这场跨越川疆的“约定”,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紧相拥,更让队员们坚定“把论文写在祖国边疆大地上”的信念。未来,川农学子将继续苦练本领、坚定信仰,在推动边疆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中,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成都8个县市调研学习
    党委理论学习中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