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网)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系列评一:从全民抗战中汲取民族复兴力量

2025-09-11 15:13:57作者:陈浠 来源:公共管理学院 点击数:

  

80年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更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回望历史,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抗战精神共同构筑起“核心引领—力量聚合—精神驱动”的强力支撑,成为夺取抗战胜利、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率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最大范围动员中国人民参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英勇战斗在最前线。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彰显敌后战场的战略威力,一场场战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抗日战争的黑暗夜空。中国共产党支撑起了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的领导核心。

主心骨者,事业之倚仗;定海神针者,乾坤之稳器。在百年党史的壮阔征程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引领中国航船驶向伟大复兴彼岸的“定海神针”。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保证还是党的领导。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句古训在抗日战争中得到深刻印证。面对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的悬殊差距,要打破亡国灭种的危局,唯有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胸怀,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团结抗战,后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于1937年9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这面旗帜下,炎黄子孙不分阶级、党派、民族、地区,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广泛投入民族救亡,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这体现在诸多方面。政治上,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指明了“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的战略方向,随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三三制”政权,广泛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投入抗战,充分发挥制度效能。军事上,国共两党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策应的战略格局,国民党军队在淞沪、徐州等会战中顽强阻击,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敌后遍地开花,形成了夹击日军的战略态势。经济领域,民族资本家及产业工人抛家舍业,冒着日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坚持生产,维系前线数百万军队的作战所需。社会层面,农民扛锄推车参军支前,知识分子办校办报唤醒民众,少数民族组建武装守护边疆,海外侨胞捐资助饷、回国参战……“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以涓滴之力汇聚成不可战胜的民族洪流。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杨靖宇、赵尚志等一众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仅有自己的民族尊严,而且将誓死捍卫自己的国家权益,直到入侵者投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干字当头、事不避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实践伟力。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356体育平台隆重召开庆祝2025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356体育平台隆重召开庆
  • 校领导班子2024年度考核获评优秀
    校领导班子2024
  • 党委中心组(扩大)暨中层领导干部会召开
    党委中心组(扩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