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产学研协同 川农大学子助力剑门土鸡“飞”进千家万户

2025-08-20 14:55:56作者:宋晓明 何妮珊 王梓涵 文/图 来源:经济学院 点击数:

  

近期,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生态农牧·乐业归耕”研究生调研团在郭丽丽老师的带领下,以剑门关土鸡地理标志产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26天的深度调研。

市场调研:把脉消费需求,打通产销堵点

团队采用“双线并行”的调研模式:一方面深入成都9个区县的131个农贸市场及生鲜超市,收集消费者问卷800余份、商户问卷200余份,系统梳理剑门关土鸡在成都市场的消费特征与供给瓶颈;另一方面,团队奔赴广元市昭化县产地,通过入户访谈、企业座谈等方式,全面把握土鸡养殖、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的发展现状。

图片12.png

调研团成员对剑门关土鸡在成都市场的销售情况展开调研

政学企协同:构建产业振兴新范式

团队创新采用“政学企”三位一体合作模式,联合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与四川乐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在昭化区实地考察中,团队重点调研了农户标准化养殖情况,发现虽然当地已形成特色产业基础,但仍存在品牌溢价不足、产销衔接不畅等共性问题。基于调研数据,团队提出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统一品控标准、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切实提升农户收益。

图片13.png

郭丽丽团队前往广元市昭化区实地调研农户土鸡养殖情况

图片14.png

郭丽丽团队与四川乐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研讨会

成果转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突破

实践团队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实际动能。一方面,团队编制了关于剑门关土鸡消费市场的报告,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精准的市场需求分析;另一方面,协助企业开发线上营销系统,打通“昭化—成都”的直销通道。

长效机制: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此次实践构建了“调研—诊断—施策—反馈”的闭环工作模式。郭丽丽老师表示,团队将与当地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回访养殖户,动态跟踪产业发展;联合企业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升农户专业技能;协助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强品牌影响力。团队计划未来三年持续跟进,将剑门关土鸡打造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案例,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川农方案”。

通过系统化的产业帮扶,实践团队不仅为当地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更探索出一条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有效路径。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模式,既彰显了川农大经院学子的社会担当,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卢艳丽教授团队发现蓝光受体:调控玉米“催花”突破光周期限制,推动热带优良基因“温带安家”
    卢艳丽教授团队
  •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发治疗浅表创伤及骨骼肌炎症的给药递送系统
    356体育平台团队成功研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