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情系“三农”,川农学子助力解决耕地“非粮化”
2022-09-07 09:46:12作者:李龙 李林蒿 来源:资源学院 点击数:
【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须臾不可放松。为贯彻落实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同时为进一步践行“356体育平台“、为助力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奉献资源力量,7月......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须臾不可放松。为贯彻落实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同时为进一步践行“356体育平台“、为助力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奉献资源力量,7月27日至8月6日,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情系三农——助力解决“非粮化”实践团队通过线下实践,线上资料学习,结合区域实际通过线下实地调研土地情况,了解区域耕地“非粮化”现象成因,为切实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选树川西地区“非粮化”问题解决样板做出了贡献。
团队由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农学院和管理学院等学院的25名成员组成,立足于该校资源学院的科研项目,依托学院与当地政府单位达成的合作,借助资源学院土壤研究改良技术、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农学院作物培育种植等技术涵盖10余个专业,以“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的系统性阵容进行此次实践,打造特色实践品牌。
亲近农民,因地制宜提供智慧方案
为助力“十四五规划”,耦合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切实为当地“非粮化”问题提供帮助,团队在天全县乐英乡等多地探访,了解各农户耕地具体利用状况。应当地政府及百姓要求,团队成员在初步考察区域具体耕地利用状况后,在指导教师魏雅丽的帮助下,为乐英乡的耕地“非粮化”解决提出乐初步方案。在团队指导老师张婷雯的带领下,组织开展2次“非粮化”知识培训会 ,制作并发放“非粮化”宣传手册500余份,并进行了深入科普,对土地改良方案和乐英乡土地具体利用方案进行了实地指导。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乐英乡土地、土壤自然条件
走进农村,躬身实践开展科技帮扶
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当地农户沟通,团队了解到:乐英乡耕地“非粮化”问题的成因主要由于耕地土壤贫瘠,部分耕地开发难度大,粮食作物经济效益较低,为提高农耕效率,农村劳动力人数较少,为实现因地制宜和资源高效利用,着手解决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团队成员根据专业技能及所学知识,协同专家在示范基地及村集体种植土地各处设置采样点,挖掘土壤剖面,进行土壤的无偿采样,土样将交由相关科研兴趣小组展开成分检测及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改良方式,以期形成与乐英乡土壤改良密切配套的专属施肥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在现场进行土壤采样
贴近农业,聚焦双创助力乡村振兴
针对局部地域耕地开发难度较大的问题,团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成员通过调研期间的耕地情况考察和后续资料收集,以及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和地理信息系专业教师团队的技能支持,对乐英乡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和改良提出相关建议,同时通过与“金土地”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金土地”乡村规划比赛,鼓励相关专业学员参赛,为各区域提供优秀的规划作品。
同时,团队还同资源学院品牌项目秦巴山区——科技助农项目达成合作,借助实践团队在秦巴山区开展助农活动,推广适宜区域环境的作物株芽魔芋的经验,和相关土地整治改良技术和微生物技术,来实现模式的推广和技术的延用与创新。此外,团队将借鉴秦巴山区项目的助农方案和兴农方法,带动乐英乡的经济发展。
目前,团队正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和图像辨别处理,打算就粮食安全视角下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趋势及对策研究为研究主题进行论文撰写,推动解决西南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问题。同时,团队已经进入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四川省赛终评阶段,致力于打造专业性志愿服务品牌形象,为贯彻落实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时代力量。
图为专家团队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交流
通过此次技术培训交流,有效了解调研区域内“非粮化问题”。目前,团队将联合当地政府与农企开展“分批建基”计划,对耕地的利用和改良、作物种植的选择提供建议。在前期实践中,团队了解到区域耕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非粮化”问题成因,为后期“非粮化”解决对策的实施打下了基础。实践成果不局限于此,科技助农中青年力量一直在闪光。项目效益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努力与相互配合,将专业知识输出、用青春力量实践,在为农户服务与奉献自我于祖国建设事业上时,他们收获的是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科技帮扶中,队员们感受到作为乡村振兴的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团队成员蒋佳明讲到:“乡村振兴还需要大量青春力量加入其中,我们也将继续在大学中认真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能够为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提供帮助。”(李龙 李林蒿)
图为团队分队成员合影
新闻链接:http://www.ahyouth.com/news/20220906/16261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