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记】唐夕茗:观心向己路,逐梦终致远
2025-05-19 10:05:15作者:文/王雅辉 贺靖舒 图/唐夕茗 审稿:朱雨欣 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 点击数:
【人物简介】唐夕茗,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21级本科生。课程加权成绩位列前2%,综合成绩同年级同专业第二。主持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1项、校级科研兴趣项目1项,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校级科研兴趣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省级期刊论文。曾任校图书馆学生管理中心宣传部部长及班主任助理等职务,荣获陈育新三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等10项荣誉奖励,在第八届米兰设计周、四川省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中斩获6项奖项,现已推免至西南交通大学。
初入校园,寻梦启航
初入大356体育平台园的唐夕茗,和众多新生一样,对未来感到迷茫,但凭借高中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大一学年结束时,她取得了较好的专业成绩。大二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指引下,她才逐渐明确了继续深造的目标并开始着手准备。
在大学生活里,唐夕茗在不断的尝试中成长。她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加入校图书馆学生管理中心宣传部,从一名普通干事成长为部长。在部门里,她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学会了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宣传工作中。为了设计出吸引人的海报,她常常主动向老师请教色彩搭配与构图技巧,反复打磨细节,甚至在图书馆熬夜对比优秀案例、修改方案;组织图书馆主题宣传活动时,她将课堂所学的视觉传达理论融入实践,通过创意排版与互动设计提升了活动影响力。这些经历,正是她直面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主动寻求突破的早期尝试。
担任班主任助理期间,唐夕茗主动承担起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责任。她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为新生解答学业和生活上的困惑,组织班级团建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这些经历不仅让她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也让她在与人沟通协作中不断成长,为她之后在科研项目中的团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来作为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负责人,她带领团队从选题、撰写申请书到答辩立项的全过程,正是得益于早期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探索,破茧成长
大二在接触科研项目后,让唐夕茗重新认识了学习的意义。她发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设计出具有实际价值、改善人们生活的作品,科研不仅提升了个人能力,更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激发了她对设计创新研究的热情。
在专业竞赛中,她同样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准备四川省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期间,她从零开始学习项目申报、数据分析与成果转化。立项阶段,她带领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反复修改申报材料,甚至在重感冒、连日高烧时仍坚持搜集资料、撰写内容,找导师反复修改。她针对命题进行多角度构思创意,有时为优化一个视觉符号会尝试十余种表现手法;执行阶段,她通过实地调研深化课题研究,项目最终以优秀评级结题。获奖作品背后,是数十个被推翻的初稿和无数次的方案调整。她将这种严谨延续到日常学习中,这种“不将就”的态度,正是她在专业课程中养成的习惯:每一份设计作业,她都会历经多次打磨,遇到复杂难题时主动与老师沟通设计思路,在不断试错中优化方案。“我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更要厚着脸皮找老师。” 唐夕茗表示,她坚信多问才能多学,为在薄弱环节取得进步,她在科研项目中也付出了加倍努力。
这段经历让唐夕茗意识到:“科研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用专业知识回应真实需求;设计是不断自我较劲的过程,突破瓶颈时的成就感无可替代。”
心守自我,无惧焦虑
求学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期末考试成绩、项目进展等都让唐夕茗时常感到焦虑,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寻找应对方法。
在唐夕茗看来,“莫逐他人之影,当守自我之灯”是应对焦虑的关键。她认为,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专注自身,减少外界干扰,按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行。她提醒大家,不要盲目与他人比较,每个人精力不同,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道路。“比较是偷走幸福的贼,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减少外界信息的干扰,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唐夕茗分享道,她见过太多同学因盲目跟风而迷失节奏,有人为刷绩点放弃科研,有人为竞赛忽略基础;而她始终根据自身优势规划路径,擅长设计就深耕专业实践,热衷科研就沉心打磨项目,平衡好每一项任务的权重。
回望四年时光,唐夕茗有初遇迷茫时的探索,有直面不足时的勇气,也有坚守自我时的从容。老师的教导、学长学姐的帮助、家人的支持、朋友的陪伴,都是唐夕茗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这些经历汇聚成她的逐梦底色,让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以“观心向己”的定力,奔赴更远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