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1名川农学子暑期践行“红色传承”:让青春力量扎根大地

2025-07-22 16:36:34作者:吴汶阳 陈可欣 刘桢 审稿:武佩佩 来源:校团委 点击数:

  

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静止的历史回响,而是在青春步履中不断延续的生动实践。近日,13151名川农学子组成872支实践团队,紧扣“红色传承”主线,聚焦红色铸魂、红农融合、红色创想三大方向,分赴全国各地开展以“强农兴农”为内核的社会实践,以青春之名让红色精神扎根、故事焕彩。

红色铸魂:实践互动传承精神根脉

“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仿佛能听到当年的冲锋号角,这种沉浸式的缅怀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强农兴农’的使命分量。”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先锋”红色实践团走进温江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缅怀48位烈士、重温誓词,将革命精神与服务“三农”使命深植于心,让红色初心与专业担当同频共振。

在雅安烈士陵园周边,生命科学学院“小星火”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公益夏令营,以“高校党团员+少先队员+本土志愿者”的三方模式辐射5个社区,带领40余名特殊儿童共创《红绸映梦》绘本,收获50份成长档案,12个川农英烈故事被永久收藏,让红色基因从被动聆听转为主动书写。

深耕校史蕴,红剧演绎传基因,人文学院“红星传承实践团”360名队员跨越川、辽、鲁等地,走访党员记录奋斗史并以其为蓝本创排情景剧,创新英译本新媒体作品,产出15份高质量视频图文,突破语言界限,让中国红色故事在国际表达中焕发新彩。

图为“畜牧先锋”红色实践团成员对话历史。

红农融合:产业联动赋能乡村振兴

深耕草业融理论,传承红脉助振兴。草业科技学院“红原逐赤?农脉传承”实践队深入红原县青藏基地,紧扣“红色精神与农脉传承”主线,多角度产出红色精神与农业结合成果,深化对红脉与兴农使命的感悟,助推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红色资源不只是史料,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引擎’。”学生处“川耘?红途”实践团扎根帽石村,以“党建+电商+农旅”模式激活红色资源,带动村民年营业额预计增收300-400万元。成功打造野生麦冬农特产品红色IP,破解销售渠道窄、价格低的困境,让红色故事在助农增收中赋能乡村振兴。

图为“川耘?红途” 实践团成员正在打包蜂蜜

红色创想:巧思焕活红色文脉

深挖红色根脉,校地联动传薪火。信息工程学院红翼使者团队深耕四川宜宾、宣汉、遂宁及河北邯郸4地,以实地走访为路径,挖掘红色故事、形成调研报告、制作视频作品与红色绘本等方式,用青春力量传承“356体育平台”,让红色文化在强农兴农实践中焕发活力。

强农兴农精神不只是理念,更是滋养青春的“沃土”。风景园林学院“亮丽风‘井’线,艺笔绘红心” 团队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播撒红色火种,选取石墩、井盖等公共设施开展创意绘画,串联农耕文化与节气智慧,让扎根大地的农耕精神与红色基因交融,在师生心中种下强农兴农的种子。

在罗泉古镇等15个古镇,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寻迹?传薪”实践队用三维技术为10余栋古建筑建模建档,汇编3000+图像的《古建损伤数据集》;设计“非遗文旅线”并制作短视频,让古镇里的红色与传统文化在青春创意中重焕生机。

图为“亮丽风‘井’线,艺笔绘红心”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节气创意绘画

红色传承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力量。未来,川农学子将继续秉承“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初心,做红色基因的守护者、故事的传播者、精神的践行者。这份青春担当,终将化为推动文化自信的坚实力量,为文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陈学伟教授团队揭示植物平衡耐热和抗病新机制
    陈学伟教授团队
  • 园艺学院杜晓教授团队揭示茶多酚参与肿瘤化疗的增效减毒新策略
    园艺学院杜晓教
  • 356体育平台团队揭示高碘酸盐去污新机制  助力保护农业水环境
    356体育平台团队揭示高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