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万村调研行:解锁城乡融合“新引擎”
2025-07-18 16:24:02作者:马玉彬 冯婧涵 审稿:武佩佩 来源:校团委 点击数:
用脚步丈量乡土,以青春书写答卷。今年暑假,356体育平台335支团队、5347名青年学子,走出356体育平台,深入雅安、邛崃等地,聚焦乡村人才振兴、特色产业壮大、乡村金融发展等关键领域,开展有组织、成系统的实地调研,助力“四个融合”战略落地见效,解锁城乡融合“新引擎”。
引流人才“活水”,激活乡村“智力引擎”
走过彭州市街头巷尾,穿行宝山村田埂之间,校团委青年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故土新生”大学生返乡就业调研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新老“归乡雁”等方式,累计采访300余人,从多维度探寻青年人才“归巢”的选择逻辑,用川农“智慧”描绘出吸引更多“归乡雁”的实践路径。
深耕人才应用的“实践土壤”,把目光投向“新乡贤”群体。管理学院“‘新’火‘乡’传·青贤共治”团队,通过访谈村干部、返乡人才,厘清新乡贤群体的成长路径,追踪新乡贤的独特价值,推动乡贤智慧的高效转化与内外人才资源的协同联动,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溯源人才供给的“源头活水”,聚焦第二课堂与乡村人才需求适配问题。校团委学生第二课堂运营中心“青绘乡图”成渝二课实践团实地走访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地,收集相关问卷100余份,运用模型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致力于推动实现“育才—用才”精准对接,切实推动人才资源城乡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图为“青绘乡图”成渝二课实践团成员采访重庆医科大学学生
打通产业“动脉”,点燃乡村“发展引擎”
“哇!这个蓝莓坐果率提升30%以上!”成都蜜蜂养殖基地里传来惊叹。园艺学院“蜂耘果香”团队走访蜂农、合作社、销售平台等多元主体,调研“合作社+农户”模式与数字蜂箱应用情况。团队结合农户访谈与数据收集,从养殖效率提升、蜂产品价值挖掘以及“蜂文化”文旅融合等角度促进产业融合,让小蜜蜂成为乡村果蔬产业的“致富密码”。
汉源椒林飘香,眉山稻浪翻涌。机电学院“逐梦川农·农机智创”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科技服务+产学研融合”双线并进,扎实开展实地调研与技术推广。通过走访农户、访谈专家、收集数据,团队聚焦花椒种植与水稻制种中的技术瓶颈与生产痛点,开展农户实用技术培训,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立足“藏茶”辐射至地方特色食品,聚焦品牌建设拓展至产业链协同,食品学院“食”代峰峻城乡融合实践团深入挖掘藏茶产业潜力,推动地方特色食品的品牌化、产业链化、数字化发展,把“土特产”文章写得有深度、有温度、有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织密金融“护网”,赋能乡村“造血引擎”
“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金融知识,我们住在农村,以前对于这些都不关心、不了解。”商旅学院“阡陌财智”实践小队在泸州、抚顺等地发放400余份相关问卷,回收率达90%以上,团队结合问卷结果,聚焦农民金融知识薄弱的痛点,用鲜活案例和情景模拟,把金融知识化作村民频频点头的“明白账”,切实提升村民金融风险“免疫力”,惠及人数达300+。
演示智能系统、普及金融知识、调研农户需求……经济学院数惠金融·智链百村调研团以“AI+普惠金融”为核心、“调研+宣讲”双向赋能为特色,依托智能金融分析系统与风控模型,创新性破解三农“产品选择难、服务覆盖弱”痛点,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助力金融政策覆盖“最后一公里”。
图为数惠金融·智链百村调研团成员在阿坝州小金县采访少数民族村民
当青春热望融入时代大潮,千余名川农学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躬身乡野,踏遍田埂阡陌,探索推动城乡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路径,在实践中诠释川农精神,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