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记】文钧敏:于微声之处绽惊雷
2025-05-20 15:28:14作者:刘生成 审稿:陈俊霖 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数:
【人物简介】文钧敏,中共党员,2023-2024学年度“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连续三年必修加权专业第二。曾任中青校媒(四川)第十五届执行委员、校学生记者团新闻采编部部长、新生班主任助理。主持或参研省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一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级哲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项目两项、市级哲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一项、校级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两项。获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专业组三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挑战杯”省级金奖等30余项荣誉,现已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
拔节孕穗,行胜于言
从外观来看,文钧敏仿佛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或许能在她吐字不太清晰的说话中发现一些区别。“因为自己有时听不到,我反而有时候更能比其他的同学更专注于一件事,而不被外界打扰。”由于天生听力的影响,她较之常人,听力分贝中度损失,以至于在不佩戴助听器的情况下能听见的声音很微弱,有时候甚至听不见声音。
刚入学的文钧敏深知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文钧敏主动选择宿舍自习室和图书馆作为日常“打卡地”,而青衣江边的读书走廊也是她可以施展声量的一方天地。“出声的记忆,偶尔的踱步,时常的手写都会使得我记得更牢靠。”在那里,她听过一遍又一遍江水流的哗哗声,看过一轮又一轮的朝阳升起,吹过一阵又一阵深夜十一点的寒风……专业第二的必修排名让保研的种子悄然种下。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文钧敏深深牢记班主任在第一次见面会语重心长的教导,也深知保研的难度:除开专业成绩的要求之外还须全面发展,特别是要提前全面接触和感受科研的过程。在大一结束的暑假,她就开始向师兄师姐请教开展科研项目的建议,并联系老师参与科研。2022年10月,基于对川西嘉绒藏族的民族文化兴趣和初次科研尝试,文钧敏独立主持了校级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一项,她和团队成员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进行了人生第一次的田野调研,并一起撰写31000余字含调研实录、问卷分析、访谈整理、版本比较的综合研究报告,随后成功协助参与申报四川省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嘉绒藏族新年传承人口述实录》课题,并作为第一调研员负责口述史文本的转译、注释、校对工作,完成口述文本共计27000余字,对于民间文学和非遗保护的热情也这样在文钧敏的心里点燃。2023年,文钧敏还决心锻炼自己“坐得住冷板凳”,参与涉及文献学、农学、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文钧敏感激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仅在申报书撰写、语言沟通与文字校审的能力上得到了飞跃,也为未来攻读所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做了必要的准备。
麦花尽绽,学以致用
进入大学以来,文钧敏积极参与校园的写作技能大赛,并连续2年在文学创作赛道获得一等奖,还先后在市级文学刊物如《西康文学》《青衣江》上发表作品。除开对倾听的坚守、对文字的坚信,文钧敏还想要尝试通过对话采访他人,打破羞于对话陌生人的胆怯,选择校学生记者团新闻采编部,先后在学习强国、官微、校报、校网等平台独立或合作发表20余篇文章,文章《她是川农新生,也是村里第一个考上211的女大学生》等曾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官媒转发,获“校党委宣传部十佳新媒体工作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文钧敏三年来连续4次担任“美丽中国”乡村儿童陪读导师,每周从不间断的阅读分享、笔记互传,累计陪读四十余万字的书籍。文钧敏还深知“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等重要,撰写如《万变守医本,吾心持长青》等调研报告,本科期间4次获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并受到实践地的高度表扬。她参与撰写的《“小黄车”大能量》调研报告也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调研成果得到当地交通运输局的认可与录用。这些将实践转化为文字的经历不仅全面提升了文钧敏的写作功底,也极大地让她跳出书本,对乡土社会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更加坚定了读研选择社会学专业的信念。
穗落有声,润心无声
在文钧敏决心保研的这段路上,她特别庆幸遇见与她一起同行的伙伴,他们互相探讨学习方法,信息共享;互相开导对方,缓解焦虑。她也特别幸运遇见川农的老师们,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部门指导老师,“他们热心地帮助我、开导我、鼓励我,然后也让我在专业兴趣方面和综合拓展方面做到了还较好的平衡,还很好地规划好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文钧敏感激家人和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让她没无任何顾虑,奋力拼搏。
大学四年匆匆而过,对于将来,文钧敏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打算:一是持续深造,成为一名研究人员,不仅促进非遗保护,也能传承人文关怀;二是作为一名党员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说,无论未来从事什么工作,她希望自己依旧坚持写作,因为写作的过程是帮助她反思自我、记录世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