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2022年成都雅安两地社区居民家庭膳食结构、营养知识与肥胖等慢性疾病患病率相关性调研报告
2022-09-01 17:40:11作者:张蔓莎 来源:食品学院 点击数:
摘要:为了解居民合理膳食意识与家庭饮食习惯现状,分析青少年与老年人患肥胖等慢性疾病与家庭膳食意识和行为相关性,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养成科学良好膳食习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地共153名居民家庭膳食结构及营养知识进行调查。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居民营养意识普遍较强但膳食行为合理性不高,青少年身体质量指数异常(包括消瘦、超重及肥胖)及老年人“三高”患病率的占比近一半,需要加强专业性营养知识的宣传教学,针对性设计可复制化食谱,逐步改善饮食行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力持续发展,我国居民饮食热量普遍增加,食物摄入类型普遍增多,青少年及老年人的肥胖与三高问题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在前期预调研结果表明,饮食方面与此类问题关系密切。为进一步探讨膳食结构与其相关性,通过膳食改善患病率,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1.调研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来源于2022年7月雅安西大街社区以及成都温江游家渡社区的居民。为了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对调查对象逐一进行,不加选择但不重复。
2.调查情况:
2.1社区青少年、老年人健康情况的调研
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中提出的肥胖诊断标准,体质量过低:BMI<18.5,体质量正常:18.5≤BMI≤23.9,超重:24≤BMI≤27.9,肥胖:BMI≥28,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对数据分析发现,7岁以上学龄儿童体质量异常的占比近一半,其中超重占比6.7%,肥胖占比1.6%,均低于《中国儿童肥胖报告》12.2%的超重率和7.3%的肥胖率。该社区的中老年人体质量异常占比36.6%,其中体质量指数过高情况明显高于消瘦率,超重及肥胖占比24.99%,低于中国成年人平均超重及肥胖率50%。同时,家中三高患病率近五成,其中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两种及以上占比18.3%,与全国中老年人三高患病平均率49.6%基本持平。
2.2居民对自身家庭饮食合理性及相关膳食知识的认知的调研
在对科学膳食认知程度自我评分中,52.94%的居民了解较少甚至完全不了解,66.01%的居民对家庭膳食搭配与健康调理持较随意的态度
您对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了解多少?
您家对膳食结构的重视程度
2.3居民家庭膳食行为的调研
主要从饮食搭配、烹饪方式、零食类别等方面考察家庭饮食合理性及科学性,同时分析家庭膳食行为与家庭成员患病率之间相关性。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应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粗粮细粮摄入比例大约为2:5或3:5,只有10%的居民基本符合要求,总体来说大米白面类细粮占比较高。据分析表明,细粮摄入多的人,肥胖率与三高患病率大大增加同时导致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中风和心衰的发生风险升高。《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人均吃细粮最多(225克/天),2017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都是世界人口前20的大国的第一名,2019年中国平均肥胖率12%,肥胖人数居世界第一,故社区居民主食结构并不科学,三高患病率与平均患病率持平,总体较高,由于缺少对照和样本量较少,肥胖率虽低于平均患病率但并未发现明显联系。
在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模式》首次提出的“东方膳食模式”中一明显特点为提倡鱼和水产品的摄入,少吃畜肉,每周畜肉不宜超过500克。但根据此次调研显示,不到三成的居民以水产品为主,超六成的居民以畜肉为主要荤腥摄入。但是畜肉的脂肪酸组成多以饱和脂肪酸为主,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有可能增加机体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中指出推荐每天摄入1个鸡蛋,每天摄入相当于鲜奶300~5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在此标准下只有35%的居民符合要求。奶类和鸡蛋是蛋白质和钙的良好来源,营养素密度高,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基于奶类鸡蛋摄入未达标现状,推测调研样本中青少年儿童体质量过低的现象与此膳食行为有一定联系。
家中以荤菜的主要类型
家中摄入奶类及奶制品的频率
家中摄入鸡蛋的频率
利用交叉分析法,将家庭是否吃宵夜与吃宵夜频率作为自变量,家庭成员是否换“三高类”、肥胖类疾病作为因变量。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宵夜与三高患病率无明显关系。而将家庭饮食口味作为自变量分析发现口味油腻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患病率、超重率较高于其他。除此之外,在样本范围内发现家庭使用油的种类较为单一,大多数家庭使用后菜籽油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烹饪油且多数家庭使用油种类不超过3种,但根据研究发现,不同种烹饪油中含有不同脂肪酸,应经常更换种类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脂肪酸的需要,如果长期只食用一种油,必然会导致脂肪酸摄入过多或缺乏,而影响人的身体机能在此可推测,烹饪油的选择和使用的类型更换频率对三高患病率以及超重率可能有影响。同时,烹饪原料中所含营养素在烹饪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破环与损失,不同的烹饪方式所用调味料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据研究发现常用食用油使用量较大的烹饪方式,例如小炒、煎炸等,家庭成员肥胖率及三高患病率增加,但推测由于样本量较小,未排除其他可变因素,在此次调研数据中并未发现明显关系。
家中常用油类
运用相同的方法,发现膳食合理性的自我评分与家庭成员患病率呈反比,营养膳食知识了解程度与家庭成员患病率成反比。在回访过程中发现,多数患病及肥胖家庭中的膳食意识强于非患病家庭。三高及肥胖患者饮食方面相较常人更为严谨,遵循少油、少盐、少糖总原则,通过饮食缓解改善病症,以达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效果。
3.建议
3.1加强食品知识科普宣传
在开展食品知识宣传时,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对于未成年人,除了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还可以通过科普类活动培养正确良好的饮食概念;对于青壮年合理利用媒体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送食品安全、合理膳食相关知识;对于老年人,最大化利用社区资源,定期集中进行教学活动,志愿者入户与老年人一同学习实践合理膳食相关知识。营养干预中居民行为的改变比知识的增加更为不易,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效果反馈,检验知识普及情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建立科学可信平台
居民由于知识体系不全面、被错误资讯影响等问题而造成饮食不均衡从而导致生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通过知识科普营造健康饮食、合理膳食的环境后,建立科学可信的查询平台供居民查漏补缺、记录饮食。通过平台提供的膳食搭配、知识科普、问答专区等功能最大化解决居民膳食搭配与营养问题,以有效帮助居民改变膳食行动。
4.讨论:在本次调研中,人们对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掌握程度仍有待提升,而人们对于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肥胖、三高等患病率有明显的关联性,在主食结构及蛋白质的摄入达标率较低,可能是导致三高、肥胖、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而烹饪方式、使用油类及家庭饮食口味与患病率关系较为密切。但是对于没有由于样本量较小,缺少对照组实验,在宵夜摄入、家庭烹饪方式等方面并未发现较明显的关系。在居民主观膳食营养意识方面,居民饮食搭配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家庭成员患病率越低;膳食搭配自我评分越低,家庭成员患病率约高。而整体患病率仍然处于较高的状态,据此推测患病家庭遵循医嘱建议或因为患病而主动学习相关营养知识来防止病情恶化,但是对于未患病家庭主动注意与学习相关知识的概率大大减小,在患病基础上了解学习相关知识是亡羊补牢,因果颠倒的,所以要加强居民主动学习营养膳食的意识,防患于未然,从而起到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作用,达到膳食营养知识科普的目的。(作者:张蔓莎)
新闻链接:https://life.china.com/2022-09/01/content_150845.html?qq-pf-to=pcqq.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