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青春赛道 奋力奔跑】让1亩地产出1.5亩地的粮食 他参与的这项研究能让老百姓端牢饭碗!

2022-05-11 11:44:00作者: 来源:校团委生命科学学院 点击数:

  


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江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5月10日讯(记者 陈淋 摄影报道)“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四川农业大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循环利用团队成员、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刘江教授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农业科研的决心!

他表示,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自觉担当尽责,守住初心使命,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能让“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农业科技攻关中奋力奔跑,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事业中跑出最好成绩,勇当第二个百年奋斗路上的青年先锋。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当前,我国大豆大量依赖进口自给不足,已成为困扰国家粮油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刘江提到的能让“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先后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2022年),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粮油安全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国产大豆玉米兼容发展,扩大大豆种植、提高大豆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这项技术也助推四川跃升为全国第三大大豆主产省。

时间回到2013年,在日本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发展的刘江,面临两个职业选择:是继续开展药学研究,还是瞄准国家战略亟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彼时,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滑,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围绕大豆的国际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国产大豆短缺已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而国内耕地面积有限,同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突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产能陷入瓶颈。就在这时,刘江了解到,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开展的玉米大豆间套作研究有望成为破解国内大豆危机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的接触中,杨文钰教授长年甘坐冷板凳,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刘江。最终,他毅然放弃持续多年的药学研究,加入杨文钰教授团队,全身心投入玉米大豆间套作的应用基础研究。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连续十二年被农业农村部主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国预计推广面积达1510万亩。其中,四川承担了310万亩的扩面推广任务。刘江说,技术要落地,最难的是获得老百姓认可。“农业受气候影响较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控的因素会影响粮食作物的产量,进而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栽种信心。”但在杨文钰教授带领下,刘江等一批青年科研人员不懈奋斗,通过农业技术改良,良种配良法,让这项技术真正落地生根。“现在,通过我们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实现每亩地500-550公斤玉米产量的同时,还可增加100-150公斤的大豆产量。这意味着我们能让1亩地产出1.5亩地的粮食,以实际效果得到了老百姓认可,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地域性强,为了将技术推广到我国更多地方,就需要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区域本土化问题,这正是刘江所在的科研团队下一步科技攻关的重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项技术在全国不同的气候区域落地生根,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刘江说道

新闻链接: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20510/001265093.html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教思广论】建城学院开展无人机航测应用技术培训
    【教思广论】建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