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社科)聚焦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⑤|对话获奖者: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下一步重点研究“非碳效益”
2022-01-25 20:09:33作者:科技处 来源:四川社科 点击数:
我国已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实证与政策》中的观点建议是否已经过时,记者专访了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曾维忠教授。
记者:这本专著写于精准扶贫实施阶段,如今我国已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全面乡村振兴新阶段,其中的观点建议会不会过时了?
曾维忠:没有过时。虽然我国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有绝对贫困存在。已有出版社和同行学者联系我,将这本专著翻译成英文出版,就是因为森林碳汇是世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和反贫困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实现“双赢”,需要不断深化研究、实践探索和经验分享。
现在没有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但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还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对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等重任,相关工作是一脉相承的。
如期实现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庄严承诺,既要碳减排,也要增加碳汇。森林碳汇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更为欠发达地区参与碳市场交易、加快生态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仍有参考价值。
记者: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下一步应该如何重点发力?
曾维忠:西南民族地区是当前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分布区,其宜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适宜林木生长,具备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
过去我们重点关注碳汇造林再造林,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发展森林经营碳汇。从国际经验看,具备碳汇造林再造林“土地合格性”的宜林地是有限的,更大的潜力则在与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改进森林管理,在实现额外的固碳增汇同时,助力西南民族地区全面乡村振兴和推动共同富裕。
记者:森林碳汇扶贫项目已经结题,相关研究的下一步重点、方向是什么?
曾维忠:“非碳”效益。具体而言,是指森林碳汇中除了吸收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既包括经济与非经济收益的作用,也包括宏观与微观、正向与负向、长期与短期的影响。
从国际来看,相较于常规能源、工业部门的碳交易,森林碳汇在短期内往往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但其之所以能在全球气候谈判、缔结、生效过程中不断加以确认,源于其除有碳汇能力减缓气候变化外,还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多重非碳效益。从国内来看,积极顺应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林业议题,已从森林碳效应延伸到对非碳效应关注的客观要求,不断深化对森林碳汇多重非碳效益的认识,科学评估和增进其非碳效益,确保项目社区和农户公平合理地分享参与利益,防止出现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外部化、去相对贫困农户化、社会福利“隐性”损失等问题就极为重要。
教育部今年已就我们申报的“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碳汇项目非碳效应评估”立项研究,正在有序推进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