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回忆绵绵不绝 小麦育种专家颜济生前二三事

2021-02-07 17:55:32作者: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去世3个多小时之前,恩师还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我简单回复了一句:‘颜老师,好的哈’。”这简单的六个字,是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和颜济的最后一次交流。

2月6日晚,四川农业大学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植物学家、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奠基人颜济教授不幸因病逝世,享年97岁。

今年本应是颜济在川农大的整整65年,一支粉笔染双鬓,三尺讲台度春秋。随着颜老远去,曾和他一起学习生活的人们,纷纷回忆当年和他共事的细节。记忆的大门缓缓推开,颜老也再次走入我们的视野,在人们的缅怀中,变得更加清晰、立体。

动荡时期的选择

从牙科学生到小麦专家

1924年,颜济出生于成都市一个书香家庭。

1942年,颜济考入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如果不出意外,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牙科医生。

那时,抗日战争让很多青年人“投笔从戎”,颜济也不例外。他暂时放下了当医生的念头,考进空军军校,成了一名飞行员。抗战胜利后,颜济看到战乱后百姓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他便报考了华西协和大学农学系,立志让更多人不为粮食犯愁。随着后来院系调整,四川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成立,颜济也随迁到雅安,正式开启了科研教学生涯。

缅怀大师

回忆聚流成河

“颜济导师对我国小麦单产的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颜济的研究生学生,黄钢这样评价导师。他至今记得初见颜济时的情节。"感觉他身材高大魁梧,神态严肃,言语不多,说话言简意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俨然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而我就像一个刚入伍的新兵蛋子,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说什么话合适。”

当时颜济、杨俊良两位导师对学生们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由于当时研究生少,常常有一对一或一对二、三授课的情况。在实验室、试验田和野外考察工作中,颜济总是亲自示范。“先生多次带我们学生在小麦育种地选种,亲自教学生如何选优淘劣,如何评价亲本,甚至如何捆样本,如何挂样本等等。”

1997年,为了纠正黄钢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和一处标点符合错误,颜济从雅安专程开车来到成都,到他的工作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当面严肃告知。这一幕,成为黄钢铭记一生的感动。“导师谆谆教诲犹在耳畔,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的行动。”

1992年,22岁的吴登才开始在川农大读硕士,颜济没有给吴登才上过一堂课,但却在多个场合领域,给予了他宝贵精神财富。

颜济教书育人,有明确目标和严格标准。作为356体育平台作物遗传育种学科首位博士导师,从1988年招收博士开始,他就要求自己的博士必须在国际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两篇论文才能毕业。“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颜济的专业还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上,为了规避熟人专家,他让国际刊物匿名评审,只要是匿名的,能被同行认可就行。

“他没有给我上过一堂正式的课、但赋予我了决心和毅力,他没有教我做试验、但教会我讲逻辑,他很少用语言教育我、但对我的教育刻骨铭心。”刘登才说。

新闻链接: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from=androidapp&id=6952135&channelId=0&userId=MTE2ODU1T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教思广论】建城学院开展无人机航测应用技术培训
    【教思广论】建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