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直面挑战走出四川特色的生猪发展路
2020-12-25 17:07:23作者:周金泉 来源:党政办 点击数:
受访嘉宾:陈代文(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我国著名动物营养研究专家)
在四川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中,川猪的地位举足轻重。12月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我国著名动物营养研究专家陈代文细述了川猪产业的重要性和成果,也直陈痛点,并对川猪未来进行了展望。
川猪很重要有成绩也有痛点
为何川猪在“10+3”中占据重要一席?陈代文解释说,历史上其他省份大多都不养猪,所以我省有“川猪安天下”的美誉。在非洲猪瘟发生前,全国生猪产值一年至少1.5万亿元,其中四川就达1500亿元,占全国1/10。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幸福
安康都离不开生猪,四川人三天不吃猪肉就心头发慌。
“十三五”期间,川猪产业的表现 可 圈 可点。在陈代文看来,至少有五方面喜人变化:“一是规模化明显提升,龙头企业不断得到培育壮大;二是‘饲料+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企业在增加;三是‘养猪是高新技术’的观念慢慢在政府官员中形成,政府更加重视科研,出台了很多政策,投入也在加大;四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获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增多;五是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大幅提升,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进入养猪行业的比以前增多了。”
然而,川猪产业面临的痛点也不少。
陈代文告诉记者,川猪的生产水平低,科技含量不够。生产性能比发达国家低30%-50%,这是颠覆性的差距;造肉成本,1公斤猪肉比发达国家高60%-80%;川猪包括种、养、加、流通在内一年的全产业链价值只有3700亿元,而潜力可达1万亿元,川猪总体上还落后。
着力抓落实2022年达到既定目标
“养猪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它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工程技术为支撑,还涉及信息智能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必须综合运用。“陈代文认为,目前,猪种和饲料的对外依存度都较高。另外,如何防控非洲猪瘟、实现复产保供?在今年7月1日全面禁抗后,如何确保生猪健康?这些对四川来说都是挑战。“面对痛点和挑战,不养猪行不行?不行!四川人要吃猪肉,要吃回锅肉,不吃不行。”陈代文指出,“四川必须大力发展生猪产业!”
陈代文认为,在“10+ 3”产业中,川猪排序第二,但到2022年末,它的产值将从3700元增加到3900亿元,其经济价值位列第一,贡献最大。此前出台的《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了发展川猪的具体思路和举措,核心是要抓落实,一条条落到实处,以实现2022年川猪产值达到3900亿元的既定目标。“关键要政府高度重视,真正把养猪当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从政策、金融、土地等方面大力扶持。”陈代文表示,“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大力创新科学技术。”“四川农副产品丰富,应多利用农副产品喂猪。”陈代文建议,在推进川猪产业中,应坚持“人畜不争粮、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理念,要种养循环、农牧结合,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生猪产业发展道路。
新闻链接:https://country.scol.com.cn/shtml/scncrb/20201225/790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