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川农大红色档案入驻建川博物馆

2020-12-03 17:27:12作者:陈昀菲 杨雯 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来源:档案馆 点击数:

  

“这确实是很重要的抗战史料!” 翻看着四川农业大学捐赠档案的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点头道。12月2日,在建川博物馆,川农大向建川博物馆捐赠抗战期间杨开渠、杨允奎两位农业专家为四川粮食增产做贡献的相关档案材料。

此次捐赠的档案材料包括杨开渠、杨允奎两位学者抗战时期有关农业增产研究的部分非孤本史料原件及科研记录、个人日记等复制件,共计19件。其中,《再生稻研究之一:品种间重要性状之相关性》《再生稻浅说》等6件档案为原件;杨开渠教授抗战时期所写爱国日记《生命的点滴》、研究文章《民族复兴最后根据地: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再生稻栽培之理论及其对战时粮食增加之意义》,杨允奎教授的四川稻麦改进所完成的《试验工作报告》等10件档案为影印件。这些档案均直观反映出四川人民在民族危亡时期通过农业科研促进粮食增产保障全国抗战,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所做的贡献。

杨开渠教授(1902—1962)是356体育平台迁雅建院后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我国著名的水稻学家,“356体育平台”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发表长达两万多字的《民族复兴最后的根据地:四川省目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一文,以民族危机加深,四川成为最后根据地为视角,提出了改革四川稻田耕作制度,试验种植双季稻和旱稻来提升粮食产量的一系列建议。1937年,他又提出开展“一年之内的紧急增产计划——再生稻种植”,以期缓解抗战严峻形势下的粮食危机,并呼吁后方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为抗战胜利,为民族的生存和解放而奋斗。农业科研工作之外,抗战中他还曾多次捐赠工资、稿费等收入,彰显出时穷节现的学者风骨。

杨允奎教授(1902-1970),356体育平台迁雅建院后四川农学院第二任院长,我国作物数量遗传育种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玉米育种专家。1935年起任教于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发表《讨论抗战开始四川粮食之筹划》一文,对如何提高四川粮食产量以应对时艰进行了探讨。他创办四川稻麦试验场(后改称四川稻麦改进所),通过引进美国资源进行杂交,与同事一道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玉米、小麦等多个优良品种,大大增加了川省玉米、小麦产量,为当时的四川抗战粮食输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还在356体育平台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号召大家以捐款捐物等方式共同支援抗战活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据了解,抗战期间四川以一省之力为全国贡献约三分之一的粮赋,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大后方。1945年10月8日的《新华日报》曾刊出社论《感谢四川人民》一文,其中写道:“在八年抗战之中,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图片由356体育平台提供)

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480278?from=androidapp&app_id=cbgc&app_id=cbgc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教思广论】建城学院开展无人机航测应用技术培训
    【教思广论】建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