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师说】肖维民:醉心科研和潜心育人的工学新星
2020-10-19 09:05:58作者:江丽 罗丹妮 余亚霜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数:
低调谦和 人人点赞
作为学院乃至都江堰校区的第一位引进人才,肖维民不仅没有一点架子,而且“低调谦和”,在师生中有口皆碑。“让人有安全感,就是可以放心把后背交给他的战友。”研二学生傅业珊如此评价自己的导师。“低调随和,工作任务再繁重,也无怨言。”这是土木工程系主任郭子红对肖维民的评价……提起肖老师,几乎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肖维民性格温润如玉,极具耐心。研究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他从不会横加指责,而是不断鼓励、耐心引导。给学生讲解科研难题时,他会细心地观察同学们的反应,但凡感觉学生还有一点没有理解透彻,他都会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讲解,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
他还是本科生口中的毕业论文答辩小组“五星好评”老师,很多同学会因为答辩组的评委里有肖老师而没有那么大压力,因为他总是温和地指出同学们论文或者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会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外,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肖维民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暖心老师。听到学生咳嗽,肖维民会悄悄地关掉办公室的空调;学生家中遭遇重大变故,他就组织募捐并带头捐款,持续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共度难关。
肖维民平时不多话,也很少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可他却凭借自己的一言一行获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誉和高度信任。每年同学们选研究生导师或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时,前来找他的学生络绎不绝。
精耕细作 润物无声
当然光有好名声还不够,专业过硬、学养有素、高度责任感才是根本。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一定要打好基础,把学生培养好。这种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在研究生培养上精耕细作、忘我工作。
研究生入学时,肖维民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在研项目划分出一些子课题,列成一张大表,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入学后,他十分注重过程培养,每个学生的科研进度他都了熟于心。每周一次的例会他从不缺席,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从不间断。与别的老师召开集体例会不同的是,肖维民采取的是“一对一”的科研小会,每人每次至少一小时,7个研究生指导下来,常常要耗时一整天。为了留足时间,他早晨6点就从成都出发,8点不到就会准时来到办公室,中午趴在办公桌上打一个小盹,然后继续工作。他自带一种不怒而威的气质,唯有跟上他的步伐才觉心里踏实,每周主动汇报早已成为他所带的学生的一种习惯。
他对学生的指导精细、高效,遇到科研难题,他会画出各种工程图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找到突破口。他讲解问题总能一针见血,让学生茅塞顿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中,他要求学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他甚至会从格式排版这项最基础的技能教起。他对毕业生论文的要求更是严格,一个标点都不放过,一遍一遍地看、反复指导修改,一篇论文至少经过10遍以上的打磨才能过关。
正是这样的严要求和高标准,所有学生每天自觉“泡”在厂房里做实验、写论文,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也都像自己的导师一样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刻苦专研、努力精进。短短三年时间,目前在读的每位研究生均已在岩土工程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1篇以上EI文章。
不仅是对自己的学生,作为土木水利专硕点负责人,他对所有研究生的过程培养都十分关注。担心疫情影响学生的科研进展,他将原本在十一月举行的中期汇报提前至暑假前进行,以此督促研究生紧张起来。尽管没有做任何要求,但几乎所有准毕业生们都选择留在厂房度过了一个无比充实的暑假。
淡泊名利 业务精湛
2015年入职后,他就接受了学院给的重担,担任了建筑与土木工程专硕学科点秘书,那时学院研究生工作刚刚起步,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学科点建设的大量工作亟待展开。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到规范研究生管理,从凝练团队方向到加强队伍以及条件建设,他尽职尽责地协助当时学科点负责人做好各项打基础的工作,并高质量完成了学科点专项评估以及变更申请等重要工作,为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土木水利专业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学科点建设已占去他不少时间,但他的教学科研也一样出色。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他心中始终绷紧教书育人的弦不敢松懈,为此,他花了大量时间备课。无论是必修课、选修课或实践课,同学们都可以明确感受到肖维民的认真敬业。上课所用的PPT不仅格式工整,而且还用不同颜色标注了重点,并结合视频和图片让同学们加深理解。现保研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陈寅圳,正是在他的指导下一路成长,获得省级创新创业奖项5项,荣获356体育平台创新创业典型。“是肖老师引领我进入了科研的殿堂,是他身体力行教会了我今后如何走好科研的路。”说起肖老师,这位已毕业的大男孩儿充满感激。
能者多劳,他的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工作也曾在2016年时受到较大影响。可他却没有一句怨言:“人手紧张,责无旁贷。”简单的回答却是他在面对集体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做出的选择。到校五年间,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项,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以及并不算十分优越的科研条件下,实属不易。
这就是肖维民,像一块璞玉朴实无华,认识他的人都说,在他身上“有点境界”、“有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