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两会·战贫)?决胜之年,中国产业扶贫如何再加把劲?

2020-06-02 11:43:56作者:贺劭清 夏宾 来源:党政办 点击数: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 (贺劭清 夏宾)产业扶贫已成中国脱贫攻坚一大关键词。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

面对啃最后“硬骨头”的艰巨任务和疫情突袭带来的意外挑战,要打好收官之战,中国产业扶贫该如何再加把劲?

尊重规律  因“村”制宜

乡村是产业发展的“土壤”,产业亦是乡村振兴的“肥料”。如何因“村”制宜,推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更有效衔接,是脱贫、固贫、防止返贫的关键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岫云村村支书李君认为,产业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更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如果不顾自身实际,看到什么产业收益高就一哄而上,是产业扶贫的大忌,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老百姓。相比“大而全”,根据村庄特色规划的“小而精”走得更长远。

长期在大凉山开展中医药产业扶贫的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也有同感。他说,要保证产业扶贫长期可持续,应当遵循市场规律,依托贫困村特色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开发,塑造地区特色品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如果没有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扶贫效果或欠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贫困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本身具有竞争力。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多样、无污染,可以走绿色生态道路,开发小众产品,发展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

讲实效 防“面子工程”

通过发展现代种植业,重庆金刀峡镇小华蓥村红了樱桃,村民腰包鼓了起来;吉林双辽市盘山村建起秸秆厂,曾经没人稀罕的秸秆“漂洋过海”成为日本和牛的“盘中餐”……近年来,中国产业扶贫效果已初步显现。如何让扶贫产业“稳得住”“走更远”?讲实效、避免“面子工程”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汪三贵看来,扶贫不是短期的事情,需要长远考虑。针对中国西部远离市场和经济中心的特点,要注重培养优质高效产业。基于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西部地区可以发展手工业,将极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出口海外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356体育平台长吴德说,扶贫产业只有特色还不够,还应当有科技支撑,这样才能优质高效。科技可以提升农副产品的内在价值,但利用时一定要防止“一刀切”“假大空”,不能让“农民听不懂”,避免扶贫产业成为“面子工程”。

经济账里要看到“人”

“背着娃娃绣着花,能养活自己也能养活一个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彝族刺绣工乔进双梅向记者介绍了马边贫困村的妇女们学会彝绣后生活的变化,也提到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如何通过互联网为彝绣拓宽销路?

乔进双梅坦言,马边县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刚开通互联网,而这些地方的绣娘有的又“不识字”,疫情期间无法“触网”掣肘当地彝绣发展。她计划请返乡创业大学生为绣娘们培训,推动古老的彝绣走进现代网络。

人才是撑起产业扶贫的核心力量。当前中国多地正通过加强培养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等方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高质量脱贫。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降初介绍,目前四川已建立了一支3.6万人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队伍,未来还将组织有就业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民族特色手工艺培训、语言和引导性培训,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指出,扶贫的问题,无论是扶持的还是被扶持的,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农村的人才和产业发展互为因果,产业扶贫不能只算“经济账”,眼睛里要有“人”,要有“农民”。只有注重提升人的能力,产业扶贫才能走得更远。(完)

新闻链接:http://dw.chinanews.com/chinanews/content.jsp?id=9195006&classify=zw&pageSize=6&language=chs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教思广论】建城学院开展无人机航测应用技术培训
    【教思广论】建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