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报)做战“疫”时期的档案守护者
2020-04-03 10:17:56作者:卢秀英 来源:档案馆 点击数:
2020年注定不平凡,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原本热闹的春节变得异常冷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从地方到中央,从小家到大家,全民协作,共同战斗。这期间,我们听到了很多不幸,也看到了很多感动。这场战“疫”来得太突然、太迅猛,让我们感受到疫情残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爱无疆。
在这场战“疫”中,有的人创造历史、有的人改写历史,而我们档案人就是历史的记录者,以档为鉴可以深记教训、减少损失。我们致敬一线医生这样的抗“疫”斗士,也敬重不平凡的基层抗“疫”民众。
作为档案人,加入战“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战“疫”中我们要承担起应有责任——记录历史、守护记忆,在“疫”期及时收集整理与疫情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真实记录,纳入档案管理系统。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档案工作的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档案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真实记录,对工作查考研究、经验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灵活采用电话、办公网、短信、微信、移动客户端等适宜方式,加强对疫情防控材料收集归档的业务指导,积极争取将档案工作纳入防控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到疫情防控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这为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做到及时归档,保证战“疫”档案材料真实、完整、可用。
疫情防控档案对于今后工作查考、历史研究、经验借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2003年的抗击“非典”档案对于今天之重大意义。当时,针对“非典”的防控政策、预案、应急措施、有关规定和通知,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处置,以及来自教育界、新闻界、企业界、社会团体、社区所产生的档案材料都能为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与借鉴。“非典”时期网络技术和媒体的发展比之当今差距甚大,新媒体带来的交互性、及时性、生动性,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信息、沟通状况,接触到最真实、最全面的疫情发展趋势,更使得党和国家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及时发布政策、宣传方针、引导群众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新媒体的影响已经深深融入我们工作生活。因此,此次疫情防控档案的原始材料形式多种多样,如何将反映和涉及战“疫”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归档,保证其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疫情档案不同于普通档案,它具有不可预测性、时效性和多样性,根据疫情档案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疫情档案要做好“强”“快”“细”3个要求。即,“强落实”,快速传达上级精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责任落实;“快部署”,由于疫情档案的时效性强,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尽快建立疫情专题档案,让档案收集与疫情防控同步,制定疫情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全程提供档案业务指导、规范档案接收移交程序,确保档案工作不断不乱;“细指导”,主动加入战“疫”中,加强同疫情一线部门的沟通联系,帮助指导一线部门及时收集整理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录音、录像、照片、实物等真实记录,建立兼职档案员群,细化工作流程,全程跟踪服务。此外,这是一个全民记忆的时代,档案部门可以搭建相关平台提供工具和指南,面向公众征集疫情相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章、照片、图片、视频等并上传提交,指导公众以标签的形式添加属性和主题词,共筑民族记忆。还可以利用这些归档材料,在国际档案日或特殊的时间节点进行网上展播,以丰富、生动、形象的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民众在危急时刻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面貌。
正如国际档案理事会官网上所说,档案人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角色。没有一项工作可以像它一样,你今天做的事情可以影响到未来数百年。档案人需要怀有对历史的热情,对工作敏锐的细节观察力以及对服务对象的强烈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记忆守护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24日 总第3490期 第三版
新闻链接: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20-03/04/content_302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