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读者客户端)独家珍档 | 流沙河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都学了些啥
2019-11-25 16:08:57作者:第一读者 来源:第一读者 点击数: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这首至今为一代又一代读者传诵的诗歌《理想》,让人们深深记住了流沙河这个名字。11月23日下午,作家、诗人、书法家流沙河在成都病逝,享年88岁。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出生于成都金堂,幼习古文,曾在1949年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农化系(现为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和环境学院)。看到这一细节,很多人都很好奇,流沙河十几岁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但当年报考四川大学时,为何却选择了农化系呢?为此,读者报客户端记者独家寻访了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通过采访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潘坤馆长和王继红老师,找寻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
▲流沙河。
1947年春,流沙河考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这是当时全国最好的356体育平台之一。流沙河曾回忆说,在这里,除读书用功外,幸好遇到了一批好老师。比如英语老师的学问很高,能够大段大段背诵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等作品的原文。还有名叫陈志宪的国文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古诗文。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影响下,流沙河爱上了文学。就这样,十几岁的他就开始给报纸副刊投稿了,陆陆续续发表了十来篇短篇小说、诗、译诗、杂文。
▲流沙河(本名余勋坦),1949年秋以第一名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也就是今天四川农业大学的资源学院和环境学院前身),上图是四川农业大学馆藏的余勋坦入学时的新生登记名册。(图片由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提供)
因为成绩突出,高二的时候,流沙河就开始参加大学考试。据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潘坤馆长介绍,当时的大学是择优录取,只要分数超过别的考生就行。“1949年秋,流沙河以专业第一名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农化系。”
以流沙河当时的文学功底,他没有报考中文系,偏偏选择冷门的农化系,这是为什么呢?在晚年,流沙河对此作了解答。他说:“因为那时的中文系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只是研究古代的文、史、哲。当年我读的是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学习写作的也都是白话文,反之中文系里尽是‘老夫子’,很多人穿长袍、走路斯文、开口就是‘之乎者也’,这是我无法接受的。”就这样,高中时化学成绩很好的流沙河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农化系。
▲这是流沙河在当时的四川大学农化系就读时的授课教师及课程表。(图片由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提供)
“流沙河先生在356体育平台就读时间虽然不长,仅仅只有半年时间,但给他授课的都是堪称大家的老师。”潘坤馆长说,“彭家元(时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陈朝玉、端木道等著名教授都曾担任其授课老师。其中,彭家元主讲土壤学、肥料学;陈朝玉主讲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端木道主讲分析化学、生物化学。”
▲这是当时的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彭家元为开设国文课向上级写的呈文,详细讲述了当时国文课所涉及的内容和书籍。(图片由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提供)
▲这是流沙河在当时的四川大学农化系就读时国文科所学内容。(图片由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提供)
王继红老师还补充道:“除专业科目之外,农学院当时还开设有一些古典文学科目选授,如《诗经》《礼记》《孟子》《管子》等经典名著。流沙河先生也参加了这些传统文化科目的学习。”
正当流沙河沉浸在忙碌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时,1950年成都解放了,他便退学回到家乡金堂,参加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选择当了一名教师。因为文采出众,20多天后,流沙河离开了金堂,被调到《川西农民报》(《四川日报》的前身)任副刊编辑。自此,流沙河正式走上了自己的作家之路。(读者报客户端记者 何建)
新闻链接:http://dydz.duzhebao.cn/dydz/h5/Home/article/71337?title=原创&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