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川农学子搭建作物抗倒伏预警平台,助力乡村信息化
2019-08-23 10:16:12作者:江涵 金艳 来源:信工学院 点击数:
7月16日,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九襄稻里听风言”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刘家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乡村信息化建设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同学们与当地气象局就水稻抗倒伏预警平台的智能化改进展开了交流,实地考察了农田水稻、玉米等常见作物的生长与倒伏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知行合一重实践,入户走访掌数据
为掌握当地作物倒伏情况,获取更为权威的数据。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倪铭的带领下积极开展调查走访工作,团队成员先后前往枣林村、周家村、刘家村等水稻种植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群众进行调查走访;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帮助,力求最大限度了解当地作物倒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图为九襄镇村民接受队员采访。 江涵 摄
据收集到的120份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种植水稻的农户以中老年居多,村中的青壮年大多选择离村务工;作物倒伏受品种,肥料,栽植方式,土壤,灌溉,病虫害,风灾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刘家村某农户表示,每年水稻倒伏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夏季6,7月,当地所作的预防措施还有所欠缺,许多村民还表示愿意使用操作简便的抗倒伏预警平台来降低损失,增产增收。
踌躇满志下稻田,农民点赞乡邻夸
做好了前期调查,团队成员在刘家村农户李叔的引导下,挽起裤腿,扎根田野,帮助老人们拔除水稻田里的杂草。在学习课外农业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别样的乡村生活,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劳。并通过专业仪器做实验测量收集作物杆径,稻穗及稻叶长度,土壤温度及湿度等数据,为后期抗倒伏信息化预警平台的搭建提供了翔实的理论支撑。
团队成员通过风洞实验估算出水稻茎秆的强度,进而测定出水稻的倒伏指数,通过开放的接口获取到当地气象局关于稻田的实时监控数据。当地农户不仅能在预警平台上实时观察到发生倒伏危险的概率,并根据平台所提供的相关建议做出合理的防范措施,降低损失的风险,还能经由传感器监测土壤及农作物中的化肥重金属成分及含量,确保农田及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和农作物的纯净无污染,进而保证食用者的生命健康。
图为团队主要成员合影。江涵 摄
在与该村村委会进行深入洽谈后,双方签订基地协议,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当代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劳,同时也灵活运用了自己在356体育平台所学的专业知识。走入基层,走进田间,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助力乡村信息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这次实践是一个起点,它在九襄的稻田种下了一颗种子。伴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持续关心呵护,这颗种子定会迅速发芽,茁壮成长。(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讯员 江涵 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