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客户端)川农大“80后”女博导 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8-01-13 17:57:22作者:李劲雨 封面新闻记者 丁伟 来源:华西都市报客户端 点击数:

1月12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该奖项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共有10位年轻女性科技工作者被授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以表彰她们在生物、通讯、医学、农业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其中,35岁的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从全国230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并作为四川唯一获奖者到京接受了颁奖。
现场:“用打麻将的精神 科学研究血战到底”
据了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旨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迄今为止,共有124位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于1月12日下午在北京举行。因为“十余年来开展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研究,为我国作物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成为了10名获奖者之一。
“首先,感谢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集团以及培养我的356体育平台。其次,感谢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你们的爱让我坚强勇敢执着地追求生命科学领域中奥秘。我将用感恩的心认真去工作、去生活,用四川人打麻将的精神把科学研究做到血战到底。”站在领奖台上,卢艳丽真挚而风趣的获奖感言,引发了台下如潮掌声。
经历:半路出家女强人 不爱“钱途”爱玉米

领奖台上的卢艳丽年轻美丽,看起来比她1982年12月的出生年龄还要年轻一些。这位出生于四川乐山的姑娘,2001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4年后获得了管理学学士学位。然而在研究生阶段,当身边同学纷纷选择读金融、经济等看起来更有“钱”途的专业时,她却选择了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继续在川农大玉米研究所攻读。
“半路出家”一度给这个女孩造成障碍,她甚至发现“工人都比我懂得多”。好在,未知领域带来的还有好奇,而这恰恰引发了她的兴趣和倔强。于是,所有的不懂都慢慢搞懂——专业术语不懂,就去一个个查阅,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
“她身上最可贵的就是那种探索性的精神,人家害怕未知的领域,觉得新东西不一定出成绩、有风险,她没有这种顾虑。”老师们对她赞赏有加。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她用了整整1年时间疯狂自学。凭着这股精神,2010年博士毕业时,卢艳丽斩获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选择:放弃国外工作机会 回到母校扎根科研
基于卢艳丽的出色表现,2008年至2010年期间,她以公派博士留学生的身份,被交流到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学习。留学期满后,她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访问交流。不管走到哪里,卢艳丽的表现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与传统的老学究完全不一样。”身边的人对卢艳丽的评价是:明艳靓丽、细腻坚韧、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兴趣广泛。于是,国外和国内一线城市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澳大利亚、北京的单位都向她提供了优渥的工作机会。
如同她当初选择玉米一样,卢艳丽选择了回到母校四川农业大学。“在外面这么多年,无论身处何处,内心对川农大的归属感却是越来越强烈。”卢艳丽说,以前在母校的时候,看到的是母校的不足,但真正离开母校到了外面,却一直在念叨母校的好。
成果:行业国际领先水平 已产生上亿元效益
选择所追求的,再追求所选择的,是卢艳丽两次选择背后的不改初衷。立足于四川及西南地区对玉米生产的实际需求及特殊的生态环境,卢艳丽花了10余年时间潜心研究玉米,常年穿梭于玉米地和实验室,以女性敏锐的直觉和细心的观察分析,终于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玉米的基因秘密。她发展了数量性状遗传定位和基因型缺失推算新方法,成功解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发掘了一批以ZmARF31为主的玉米抗逆新基因,系统揭示了表观调控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基因等分子育种技术创制抗逆玉米新材料。她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6项。
同时,她理论研究结合育种实践,探明了西南玉米“温带×热带”杂种优势模式,主持选育新品种1个(荣玉甜99),参加选育新品种9个(荣玉1210等),现已广泛推广应用并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而上述这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谈及自己取得的成绩,这位“80后”女科学家认为,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自己喜欢研究未知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她说,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keep going,努力终究会赢得掌声。”
新闻来源: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from=timeline&id=55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