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从茶跨界到水稻 这个研究员靠一篇论文获得天价奖励

2017-07-03 10:40:49作者:记者 杨晨 秦怡 见习记者 罗田怡 来源:华西都市报 点击数:

  

在学术界,Cell(《细胞》)被奉为殿堂级的刊物,其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齐名,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
  
  就在6月29日,《cell》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尹俊杰博士、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
  
  截止本论文发表之前,我国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植物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而发表涉及水稻的研究论文仅1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完成。
  
  6月30日,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该校特地为水稻研究员陈学伟和副研究员李伟滔的课题组进行了表彰,并给予总额1350万元的团队条件建设和专项科研经费及个人奖助经该课题组,以鼓励其在稻瘟病的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为防治稻瘟病提供的全新路径。
  
  找到新路径
  
  治疗水稻界的癌症
  
  “水稻就跟人一样,会生各种病,有可能是‘细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陈学伟介绍,稻瘟病在业界则被称为“水稻癌症”,称得上是最严重的病。“除了危及到植物的生长,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外,还会对大米质量造成影响。”
  
  陈学伟解释,就像人类某个部位一旦生病,就会连带着影响其他身体组织。“所以水稻一旦患癌,那么破坏的是整个植物生长组织。”
  
  稻瘟病很常见,在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的中国,稻瘟病更是摆在众多农业专家面前的一大难题。
  
  稻瘟病防治很难,一般只能靠施药或者使用抗病基因改良的种子。据记者了解到,科学家致力于发现不同的抗病基因,导入材料中形成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但随着病源菌进化,如果抗病基因停止更迭中止,就会失去作用。
  
  而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研究团队则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其作用正是可以有效提高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水稻癌症防治路径也从“服预防药式”变为“提高免疫水平式”。
  
  “与此前不同,这一位点是水稻本身存在的,纯天然的,而不是外在的导入变异,非常罕见。在这一变异位点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陈学伟介绍,如果这项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作物内在来说,   
  
  提升体抗力,并将有效避免病源菌进化导致的抗病能力失效的问题。“对种植环境来说,又有效减少农药使用,保护附近的生态。”
  
  这一研究上的突破,也是其团队论文能够登上权威代表《CELL》杂志的原因。
  
  没有寒暑假的大学老师
  
  突破局限从单一到“广谱性”
  
  不少人对高校老师的印象是,平时上课做科研,还有两个寒暑假。可对于李伟滔来说,别说寒暑假,连周末都是极其奢侈的事。“为了做实验不能正常时间吃饭和睡觉,这对我们来说太正常不过了。”即便如此,提起科研的时候,李伟滔认为一切都值。
  
  采访过程中,李伟滔信手拈来各种实验数据与论证结果,不过穿插其中的感情,他多以“开心”表达。“与同事做科研很开心,教学生做实验很开心,找到科研突破点也开心。”
  
  李伟滔今年34岁,高中填报志愿时遵从“兴趣为王”的准则,选择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大学正是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与多数酷爱运动场的男生不同,还在本科期间的李伟滔偏爱实验室,“大学时,我好像都没参加什么社团。”
  
  一门心思放在科研上的李伟滔一路读到博士,期间还公费到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交流学习。学成归来,李伟滔便回到母校,加入陈学伟团队,开始重操旧业。
  
  起初接触水稻研究时,李伟滔研究的稻谷材料是国内水稻研究史上公认的优秀研究教材,也研究出几种优秀的抗病基因。但却面临一个问题:这些抗病基因的的功能比较单一,并不具有广谱性。所谓广谱性,即要求抗病基因对某一类物体都能起到作用。
  
  然而这也成了李伟滔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了解到科研突破点后,团队在2011年开始进行研究。期间花了近六年时间,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稻瘟病抗病分子,对所有的稻瘟病都能起到作用。
  
  今年2月份,陈学伟和李伟滔团队将研究结果论文投稿到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细胞》)杂质,经过近五个月的投稿与审查,论文在主刊上进行了刊登。
  
  从茶到水稻
  
  水稻医生的抗癌研究路
  
  面对自己团队目前所取得的成就,陈学伟表示水稻抗癌之路才刚刚开始。但其实,早在陈学伟的研究生生涯,就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水稻抗病的相关研究。
  
  90年代初,这位来自重庆梁平的小伙子挎着大包,奔赴自己早已梦寐已久的大学,也就是自己现在工作所在地,四川农业大学。
  
  而在之前高考填志愿时,陈学伟却在茶学专业画了个圈。“当时想着学茶是一件有情调雅致的事情,一心要在这方面去发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虽对茶的情怀未曾淡去,但陈学伟更多了对“务实”的思考。
  
  “身边也有朋友学作物专业,所以多少有了解。后来自己琢磨着,如果能够在水稻方面进行研究,去解决和我们生活饮食必需的问题,也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作出决定后,陈学伟便在大三开始准备作物学科的研究生考试。
  
  跨专业考试,对于每个备考的人都是考验。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习,顺利毕业外,还要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报考专业。
  
  那段备考的日子,每到课间,356体育平台楼道里总会   
  
  看到陈学伟快速穿梭的身影。“其实在大学,每天专业的课程都不会排得太满,有时候本专业的课程会和作物专业课程安排会有错开。所以本专业课一上完,我就立马跑去旁听作物专业的课。”
  
  如果错过了或者没时间听到,学作物的哥们就会把讲义或笔记借给陈学伟。“当时那几个朋友和我一样,都是来自川东的,自然就走得近。借借资料什么的都不会放心上,无条件地去帮助我。”回忆起当时的友谊,陈学伟也充满怀念。

    新闻来源:
http://news.huaxi100.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8&id=900187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优秀标兵】何强:从“数据侠”到“土专家”的追梦之旅
    【优秀标兵】何
  • 【教思广论】建城学院开展无人机航测应用技术培训
    【教思广论】建

最新文章

Copyright 2025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