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体育平台)四川农业大学志愿者:倡导绿色生活 构筑低碳未来
2017-08-28 10:50:46作者:wlnews 来源:356体育平台 点击数:
356体育平台成都8月25日电(通讯员 林丰 王子木)“一传十,十传百,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让更多人亲近环保。”这是所有环境人的使命。身穿统一分发的实践服装,手持问卷、宣传单,行走在景区、乡镇、车站。
7月7日至14日,四川农业大学绿行者走进重庆市武隆区,开展了“倡导绿色生活,构筑低碳未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与当地景区管理部门,乡政府,环保局的联系与配合,在活动中传达绿色环保理念、贯彻绿色发展精神。
“目前景区日均人流量为2.44万人,而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乱扔垃圾、破坏植被、损伤自然奇景等方面,都是景区环境管理的‘常见病’,但积少成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景区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化旅游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业态,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景区内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发难以控制。”
“当然嘛,现在大家旅游都是想体验有特色、跟平时生活不一样的东西,对生态景区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也越来越广。”在被问到少数民族文化景区是否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时,张先生说道。
在对游客的调查过程中,“绿行者”在路边都能看到遗留的垃圾,还有正在随地丢弃垃圾的人们。“绿行者”也当即进行了提醒与环保宣传。大家决定借来扫帚、抹布,三个一群、两个一组,干了起来。一下午两三个小时,队员们作为景区的“编外清洁工”,协助环卫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
“虽然学生们做的是些小事,但是他们给游客树立了榜样,更给我们带来了动力。”景区工作人员笑着说。
“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同时也很乐意向你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帮助。”见到“绿行者”们,土地乡政府张林桂女士十分高兴。在乡上工作人员的接洽下,队员们来到田间地头,展开了问卷调查工作。
“乡政府的扶贫工作对生活水平有没有起到改善作用?”“乡政府是否把环保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有没有收到环保宣传资料、参加环保知识普及的活动?”——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抛”给了坐在家门口抽烟的大爷、抱着娃娃的大姐、骑摩托车的小伙子们。一天的时间里,团队共发出160份问卷,收回138份,获取了“乡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几次的“头脑风暴”,成员们各司其职,在两天时间内,一份基于问卷调查的1380字的调查报告出炉。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从经济、环保、其他等方面分析了土地乡环境问题的现状、优势以及隐患等,并提出了建议意见。“足够真诚,足够客观,非常感谢。”这一份“沉甸甸”的成果,得到了乡政府的肯定和赞扬。
“水十条”、“土十条”、“大气污染防治”……队员们将这些相对专业的词汇日常化、群众化。在街头,社区,都能看到“绿行者”向老人和儿童介绍居住、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耐用品的多种重复利用方式进行演示的身影。
“作为武隆的一份子,也要从自己的日常做起,减少木制品、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的使用,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文明生态环境的构建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居民向分队成员说道。从宣传情况来看,市民们都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很有意义。这是你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工作。”何彪对团队的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生态文明建设在何处,环保体现在何处?”只有在基层第一线,用脚步去丈量、用身体去感受,才能得出最贴切的答案。“生态文明建设远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每个人为此付出实际行动。只是简单的将垃圾扔进垃圾桶的行为,道路便会变得馨香;只是简单的拧紧水龙头的举措,干涸河床上的鱼儿便会多一分生的希望。”“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我们不能成为子孙后代的罪人,而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更为广阔的绿地蓝天。”一周的时间里,“绿行者”领悟到:“生态文明建设在心中,在路上。”
7月7日至14日,四川农业大学绿行者走进重庆市武隆区,开展了“倡导绿色生活,构筑低碳未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与当地景区管理部门,乡政府,环保局的联系与配合,在活动中传达绿色环保理念、贯彻绿色发展精神。
仙女山初显 “榜样”效应
“鬼斧神工天生成”,位于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天生三桥风景区有着这样的评价,亦是好莱坞巨制《变形金刚4》的取景地。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涌入,在环境方面,对这一具有鲜明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景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景区日均人流量为2.44万人,而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乱扔垃圾、破坏植被、损伤自然奇景等方面,都是景区环境管理的‘常见病’,但积少成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景区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化旅游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业态,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景区内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发难以控制。”
“当然嘛,现在大家旅游都是想体验有特色、跟平时生活不一样的东西,对生态景区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也越来越广。”在被问到少数民族文化景区是否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时,张先生说道。
在对游客的调查过程中,“绿行者”在路边都能看到遗留的垃圾,还有正在随地丢弃垃圾的人们。“绿行者”也当即进行了提醒与环保宣传。大家决定借来扫帚、抹布,三个一群、两个一组,干了起来。一下午两三个小时,队员们作为景区的“编外清洁工”,协助环卫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
“虽然学生们做的是些小事,但是他们给游客树立了榜样,更给我们带来了动力。”景区工作人员笑着说。
田间地头催生环保报告
武隆区土地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这个乡下辖4个村、23个农业社、1958户7634人,其中农业人口户数1878户7495人,也因此具有较强的范本意义。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村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对环保问题的认知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同时也很乐意向你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帮助。”见到“绿行者”们,土地乡政府张林桂女士十分高兴。在乡上工作人员的接洽下,队员们来到田间地头,展开了问卷调查工作。
“乡政府的扶贫工作对生活水平有没有起到改善作用?”“乡政府是否把环保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有没有收到环保宣传资料、参加环保知识普及的活动?”——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抛”给了坐在家门口抽烟的大爷、抱着娃娃的大姐、骑摩托车的小伙子们。一天的时间里,团队共发出160份问卷,收回138份,获取了“乡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几次的“头脑风暴”,成员们各司其职,在两天时间内,一份基于问卷调查的1380字的调查报告出炉。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从经济、环保、其他等方面分析了土地乡环境问题的现状、优势以及隐患等,并提出了建议意见。“足够真诚,足够客观,非常感谢。”这一份“沉甸甸”的成果,得到了乡政府的肯定和赞扬。
环保局授予“编外”宣传员
这一次,队员的身份是环保局的“编外”宣传员。经过前期对接,团队与武隆区环保局取得了联系,并向局党组纪检组长何彪汇报了分队的实践想法,得到了大力支持。分队取得相关的环保宣传资料、手册,并先后选取了武隆区体育馆、武隆区客运站、武隆区人民广场以及都市广场作为分发资料、设点宣传的地点。“水十条”、“土十条”、“大气污染防治”……队员们将这些相对专业的词汇日常化、群众化。在街头,社区,都能看到“绿行者”向老人和儿童介绍居住、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耐用品的多种重复利用方式进行演示的身影。
“作为武隆的一份子,也要从自己的日常做起,减少木制品、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的使用,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文明生态环境的构建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居民向分队成员说道。从宣传情况来看,市民们都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很有意义。这是你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工作。”何彪对团队的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生态文明建设在何处,环保体现在何处?”只有在基层第一线,用脚步去丈量、用身体去感受,才能得出最贴切的答案。“生态文明建设远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每个人为此付出实际行动。只是简单的将垃圾扔进垃圾桶的行为,道路便会变得馨香;只是简单的拧紧水龙头的举措,干涸河床上的鱼儿便会多一分生的希望。”“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我们不能成为子孙后代的罪人,而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更为广阔的绿地蓝天。”一周的时间里,“绿行者”领悟到:“生态文明建设在心中,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