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体育平台)四川农业大学志愿者探访退休老教授:心系“三农”不忘责任
2017-08-25 16:14:29作者:wlnews 来源:356体育平台 点击数:
356体育平台成都8月23日电(通讯员 李岑宇)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代玺作为参与四川省老科协与各地方政府共建“老专家科技服务营地”的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头人,在农业领域做出许多贡献。
8月23日,四川农业大学深蓝印象有幸拜访了李代玺老校长,从李老口中探寻退休干部服务“三农”的迢迢历程。
扎根川农,扶农脱贫锻信念
队员们敲门而入时,李老放下手中翻阅的杂志,指着对面的椅子微笑着示意队员们坐下。
1936年,李代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里,和乡亲们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一直是他的愿望。1956年,一心想要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他考上四川农业大学,并扎根川农,留校发展,为农业领域做出不少贡献。
退休后,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始终没有忘记党对自己的多年栽培。热爱农业、与农民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成立了省老科协四川农业大学分会,从几人发展到几十人,参与组织,实施服务“三农”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地关心新农村建设,并为之默默奉献。
情系乡亲,黄发矍铄散光热
退休十年,四川省许多乡村都有李老及省老科协协会成员的身影,崎岖山路,尽管步履蹒跚,他们的脚步从未停过。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和农民感情又深,方法对了效益高!多挣点钱,老百姓苦啊,疏芽怎么疏,疏花怎么疏,打药怎么打,从引种到栽培到嫁接再到花间管理,手把手教,党教给我的知识,我要再还给老百姓!”说起这些的时候,李老激动不已。
他还给队员讲到总有人说他像年轻人,一点也不像八旬老人,说到这里,李老笑道:“老啦老啦,总觉得自己不服老,就想做点什么,尽点绵薄之力。”
十年前,四川省雅安市中里镇建新村的村民们种植猕猴桃,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缺乏技术,导致猕猴桃种植规模小,效益低。李老及省老科协协会成员对当地作物培育进行深入研究,给当地农民提出种植指导。
李老说,当时乡亲们渴望以及喜悦的眼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个乡亲啊,给我打电话说他家种的猕猴桃出了点问题,想让我去看看。我又想起那个眼神了,尽管第二天下着雨,我还是立马就去了,不能让老百姓着急啊!”
李老讲起多年前往事仍然滔滔不绝,就好像事情都发生在昨天。他还说,农民们的淳朴与感恩让他觉得这些事让他做一辈子都值得。“农民人均收入从5000多到7000,村里种植物已达6000余亩,让我们很欣慰。”李老说道。
红海一粟,服务三农乐此生
众所周知,安岳县盛产水稻,但使安岳水稻享誉全省的,是这群默默无闻、辛勤奉献的老党员。李老及相关专家坚持在水稻生产的每个关键时期和重要环节,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平时老百姓有了问题,他们也随时接受咨询。直到安岳县2015年水稻高产高效创建通过测产验收和省级鉴定,李老及团队已在安岳奋斗多年。
当被问起如何形容自己的退休生活时,“就是下乡、提点建议而已”,轻描淡写几个字却浸透了多年的汗水辛劳。
“有人说这是退休后继续赚钱,但其实在老科协工作没有什么补助。”李老告诉团队成员。一直怀揣着改变山村落后面貌心愿的他鼓动身边相关专业退休老教授们参与进来,“大家都是热爱农业的人,作为党员不就是这样吗,将自己所学所得回馈给最需要的人,也算是贡献社会了,没白活!”
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形容李老及协会各位退休老人的吧,只要有一颗想要奉献的心,年龄和身份都不再重要。
凡是省老科协、省老教协交办的事,李老总是认真负责地做好组织、联络、以及服务工作,为356体育平台争得了荣誉,也为百姓提供了便利。
一个退休干部十多年来坚持退而不休,率领四川农业大学老专家、老教授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做出成绩,获得好评,还与他的人品有关。他作风正派,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受大家的好评和信赖。他关心分会的每个成员,还尽可能地利用一些机会,组织分会成员走出去,以开阔视野,增强服务意识,让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团结、友爱、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体。
李老今年已81岁,自2002年退休以来,他坚持心系“三农”、退而不休,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作为激励自己“老有所为、再创佳绩”的动力,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视服务“三农”为已任,团结率领几十位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退休同志继续战斗在服务“三农”第一线,默默奉献自己的余热,充分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品格。
原文链接:http://sxx.youth.cn/jxqc/sjjs/201708/t20170823_10574715.htm
8月23日,四川农业大学深蓝印象有幸拜访了李代玺老校长,从李老口中探寻退休干部服务“三农”的迢迢历程。
扎根川农,扶农脱贫锻信念
队员们敲门而入时,李老放下手中翻阅的杂志,指着对面的椅子微笑着示意队员们坐下。
1936年,李代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里,和乡亲们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一直是他的愿望。1956年,一心想要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他考上四川农业大学,并扎根川农,留校发展,为农业领域做出不少贡献。
退休后,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始终没有忘记党对自己的多年栽培。热爱农业、与农民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成立了省老科协四川农业大学分会,从几人发展到几十人,参与组织,实施服务“三农”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地关心新农村建设,并为之默默奉献。
情系乡亲,黄发矍铄散光热
退休十年,四川省许多乡村都有李老及省老科协协会成员的身影,崎岖山路,尽管步履蹒跚,他们的脚步从未停过。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和农民感情又深,方法对了效益高!多挣点钱,老百姓苦啊,疏芽怎么疏,疏花怎么疏,打药怎么打,从引种到栽培到嫁接再到花间管理,手把手教,党教给我的知识,我要再还给老百姓!”说起这些的时候,李老激动不已。
他还给队员讲到总有人说他像年轻人,一点也不像八旬老人,说到这里,李老笑道:“老啦老啦,总觉得自己不服老,就想做点什么,尽点绵薄之力。”
十年前,四川省雅安市中里镇建新村的村民们种植猕猴桃,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缺乏技术,导致猕猴桃种植规模小,效益低。李老及省老科协协会成员对当地作物培育进行深入研究,给当地农民提出种植指导。
李老说,当时乡亲们渴望以及喜悦的眼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个乡亲啊,给我打电话说他家种的猕猴桃出了点问题,想让我去看看。我又想起那个眼神了,尽管第二天下着雨,我还是立马就去了,不能让老百姓着急啊!”
李老讲起多年前往事仍然滔滔不绝,就好像事情都发生在昨天。他还说,农民们的淳朴与感恩让他觉得这些事让他做一辈子都值得。“农民人均收入从5000多到7000,村里种植物已达6000余亩,让我们很欣慰。”李老说道。
红海一粟,服务三农乐此生
众所周知,安岳县盛产水稻,但使安岳水稻享誉全省的,是这群默默无闻、辛勤奉献的老党员。李老及相关专家坚持在水稻生产的每个关键时期和重要环节,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平时老百姓有了问题,他们也随时接受咨询。直到安岳县2015年水稻高产高效创建通过测产验收和省级鉴定,李老及团队已在安岳奋斗多年。
当被问起如何形容自己的退休生活时,“就是下乡、提点建议而已”,轻描淡写几个字却浸透了多年的汗水辛劳。
“有人说这是退休后继续赚钱,但其实在老科协工作没有什么补助。”李老告诉团队成员。一直怀揣着改变山村落后面貌心愿的他鼓动身边相关专业退休老教授们参与进来,“大家都是热爱农业的人,作为党员不就是这样吗,将自己所学所得回馈给最需要的人,也算是贡献社会了,没白活!”
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形容李老及协会各位退休老人的吧,只要有一颗想要奉献的心,年龄和身份都不再重要。
凡是省老科协、省老教协交办的事,李老总是认真负责地做好组织、联络、以及服务工作,为356体育平台争得了荣誉,也为百姓提供了便利。
一个退休干部十多年来坚持退而不休,率领四川农业大学老专家、老教授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做出成绩,获得好评,还与他的人品有关。他作风正派,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受大家的好评和信赖。他关心分会的每个成员,还尽可能地利用一些机会,组织分会成员走出去,以开阔视野,增强服务意识,让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团结、友爱、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体。
李老今年已81岁,自2002年退休以来,他坚持心系“三农”、退而不休,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作为激励自己“老有所为、再创佳绩”的动力,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视服务“三农”为已任,团结率领几十位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退休同志继续战斗在服务“三农”第一线,默默奉献自己的余热,充分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品格。
原文链接:http://sxx.youth.cn/jxqc/sjjs/201708/t20170823_10574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