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体育平台)大学生走进花茂村、苟坝村 感受最美乡愁
2017-08-23 10:41:14作者:wlnews 来源:356体育平台 点击数:
356体育平台遵义8月20日电(通讯员 张婕)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同志贵州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习近平同志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概?花茂村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苟坝村又因为什么被人们熟知呢?
带着这些疑问,7月25日,四川农业大学“映像遵义·筑梦中国”团队从遵义市南行,过龙坑西行到达枫香镇花茂村、苟坝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最美乡愁。
“以前的时候,只能靠天吃饭,生活难过啊,吃饭都吃不饱,别说看病、上学了,最后村里面年轻人都出山沟沟外面打工去了!”一位老人描述以前的花茂村、苟坝村,无奈道。
“当时初中辍学的人,可多了,就因为交不起学费啊,可不像你们现在能上得起大学啊!你们可要珍惜啊。”一位阿姨正择着油绿绿的韭菜,抬起头对实践团队说。
花茂村和苟坝村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之地,他们在花茂村停留住宿,并在苟坝村召开了“苟坝会议”。如果说遵义会议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苟坝会议则是这次转折过程中的一个亮点。随着红色文化的传承问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红色旅游也成为了一大热门。
走进苟坝村,实践团队便看到许多路标,路标指向各种革命历史遗迹:苟坝会议会址(新房子)、毛泽东驻居、红军马灯馆等。
依据红色遗迹,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旅游区,开设了农家乐、土陶体验馆体验等旅游项目。
“当年,红军长征就在花茂村‘红色之家’留宿的。”“红色之家”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道。现在“红色之家”已经成为了花茂村著名的农家乐,游客们络绎不绝。如今,像“红色之家”这样的农家乐在村子里面就有二十余家。
自枫香镇的政府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村里除了33户有残疾和没有劳动力的低保户外,凡是有劳动力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工作岗位打工挣钱。同时红色乡村游客数量从以前的30万人次,猛增到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的大丰收!
“咱们现在这里是打造了一条集陶艺体验、陶艺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这里自主开发文化创作类工艺品,已经达到50多种!都是围绕了乡愁文化、传统文化的。”工作人员向实践团队介绍道,并把实践团队引进了一家土陶文化体验馆。
“花茂土陶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主要有缸、罐、钵、坛等几个大类几百个品种,制陶共有四个步骤:和泥、做坯、上釉、焙烧。”土陶艺体验馆的老板向实践团队介绍道。
实践团队向里走,发现有一个制陶的台子,中间一个老师傅,外围着4个在学的游客,都围在电动转盘边,跟着老师傅的节奏踩着传统石盘,体验制作土陶,一坨泥巴坯子,游客们把它放在制陶机器上飞快地转了一会,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个坛坛罐罐,游客们看的聚精会神,迫不及待想要进行尝试。
“现代人的城市节奏太快了,他们现在就喜欢来乡村体验一下慢点的生活!到我这里来体验土陶艺的大部分都是城市里的,像一家人或者大学生来的都是比较多的。而且花茂村的祖传制陶法与其他的制陶工艺不同,这种制作工艺一次就能成型,无需修坯,而且现在已经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土陶艺体验馆的老板自豪的说道。
“说起这制作,现在村里面也就十几个人了,以前我们这儿,有大大小小50多家土陶作坊,但是随着花茂土陶制作工艺落后于时代,不能满足需求,土陶作坊也就逐渐倒闭了。不过,现在好了,我们一年可以挣个十几万,愿意从事土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土陶艺术也是得以继承了,传统文化可不能丢失啊!”土陶艺体验馆的老板叹息道。
据了解,这里是播州区统一规划引进的、由山东寿光九丰公司建设的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进入园中,一位父亲指着地上种植的彩椒正在和女儿介绍蔬菜,一片喜乐融融的景象。宽敞的大棚内部,架子上挂着绿油油的丝瓜、土地上长着很多的西瓜、营养土里都种植着新苗,各个大棚内部的温度竟然不一,都是按照棚里的瓜果蔬菜的最适温度调控,展示台上脱水了的胡萝卜干、豇豆干等也是十分整洁,各种花卉也是争奇斗艳,色彩斑斓,好一派欣欣向荣之色!
实践团队看到一名正在穿着绿色制服的女工正在清理残叶,一问才知,原来她是花茂村的村民,现在在这个农业园区上班,每个月工资2500左右。
她向实践团队介绍说:“智能温控大棚约1.3万平方米,里面不仅种植多种蔬菜,还有各种花卉品种。而且是集新品种试验和展示、实践教学、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家可以完整的看到蔬菜、花卉的完整种植过程,购买的人也就更放心了!咱们园区目标现在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呢。”
“我们过去只知道大棚是用来种菜的,现在可真是开了眼界” 。实践队员汪思懿感叹道。
花茂村和苟坝村不仅依托于红色乡村旅游,更将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有机的融为一体,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依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行打造文化一条街,让传统文化得以保留、继承。让花茂村、苟坝村成功脱贫。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让以前吃不起饭、看起不起病、上不起学的村得到巨大改变。在保留自己村本身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新型产业,不失去本心。让昔日贫穷落后的“荒茅田”,成功蜕变成了花繁叶茂的花茂村,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幸福美满的和谐景象。
实践团队队长张婕感叹道:“何为“乡愁”?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了,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百姓们欢笑了,这才是真的“乡愁”啊!”
原文链接:http://sxx.m.youth.cn/jxqc/sjjs/201708/t20170820_10551222.htm
带着这些疑问,7月25日,四川农业大学“映像遵义·筑梦中国”团队从遵义市南行,过龙坑西行到达枫香镇花茂村、苟坝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最美乡愁。
花茂村前身贫困落后荒芜
实践团队到达村子的时候,时间还早,天蒙蒙亮,农家小院里面已经有些许微光,实践团队敲门进入农家小院里采访了几位村民。从他们口中,队员了解到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才改名花茂。“以前的时候,只能靠天吃饭,生活难过啊,吃饭都吃不饱,别说看病、上学了,最后村里面年轻人都出山沟沟外面打工去了!”一位老人描述以前的花茂村、苟坝村,无奈道。
“当时初中辍学的人,可多了,就因为交不起学费啊,可不像你们现在能上得起大学啊!你们可要珍惜啊。”一位阿姨正择着油绿绿的韭菜,抬起头对实践团队说。
红色乡村旅游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花茂村、苟坝村在政府的扶持下依托红色长征足迹,紧贴乡愁理念,通过田园风光、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让百姓富起来了,成功脱贫。花茂村和苟坝村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之地,他们在花茂村停留住宿,并在苟坝村召开了“苟坝会议”。如果说遵义会议是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苟坝会议则是这次转折过程中的一个亮点。随着红色文化的传承问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红色旅游也成为了一大热门。
走进苟坝村,实践团队便看到许多路标,路标指向各种革命历史遗迹:苟坝会议会址(新房子)、毛泽东驻居、红军马灯馆等。
依据红色遗迹,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旅游区,开设了农家乐、土陶体验馆体验等旅游项目。
“当年,红军长征就在花茂村‘红色之家’留宿的。”“红色之家”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道。现在“红色之家”已经成为了花茂村著名的农家乐,游客们络绎不绝。如今,像“红色之家”这样的农家乐在村子里面就有二十余家。
自枫香镇的政府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村里除了33户有残疾和没有劳动力的低保户外,凡是有劳动力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工作岗位打工挣钱。同时红色乡村游客数量从以前的30万人次,猛增到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的大丰收!
传统之美劲搏动得以传承
花茂的土陶工艺,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装茅台酒的酒瓶就出自花茂土陶。花茂人的乡愁,和这些土陶相关,家家户户都有着几件土陶制品,菜坛子、水坛子、油罐子,随处可见。“咱们现在这里是打造了一条集陶艺体验、陶艺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这里自主开发文化创作类工艺品,已经达到50多种!都是围绕了乡愁文化、传统文化的。”工作人员向实践团队介绍道,并把实践团队引进了一家土陶文化体验馆。
“花茂土陶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主要有缸、罐、钵、坛等几个大类几百个品种,制陶共有四个步骤:和泥、做坯、上釉、焙烧。”土陶艺体验馆的老板向实践团队介绍道。
实践团队向里走,发现有一个制陶的台子,中间一个老师傅,外围着4个在学的游客,都围在电动转盘边,跟着老师傅的节奏踩着传统石盘,体验制作土陶,一坨泥巴坯子,游客们把它放在制陶机器上飞快地转了一会,很快就变成了一个个坛坛罐罐,游客们看的聚精会神,迫不及待想要进行尝试。
“现代人的城市节奏太快了,他们现在就喜欢来乡村体验一下慢点的生活!到我这里来体验土陶艺的大部分都是城市里的,像一家人或者大学生来的都是比较多的。而且花茂村的祖传制陶法与其他的制陶工艺不同,这种制作工艺一次就能成型,无需修坯,而且现在已经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土陶艺体验馆的老板自豪的说道。
“说起这制作,现在村里面也就十几个人了,以前我们这儿,有大大小小50多家土陶作坊,但是随着花茂土陶制作工艺落后于时代,不能满足需求,土陶作坊也就逐渐倒闭了。不过,现在好了,我们一年可以挣个十几万,愿意从事土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土陶艺术也是得以继承了,传统文化可不能丢失啊!”土陶艺体验馆的老板叹息道。
现代技术促发展带来欢笑
工作人员告诉实践团队,除了旅游的相关产业,在不远处的田地里,智能温控大棚也是当地百姓的经济来源。利用现代化的智能温控大棚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丰富度和产量,让村民们得到更大的利益。据了解,这里是播州区统一规划引进的、由山东寿光九丰公司建设的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进入园中,一位父亲指着地上种植的彩椒正在和女儿介绍蔬菜,一片喜乐融融的景象。宽敞的大棚内部,架子上挂着绿油油的丝瓜、土地上长着很多的西瓜、营养土里都种植着新苗,各个大棚内部的温度竟然不一,都是按照棚里的瓜果蔬菜的最适温度调控,展示台上脱水了的胡萝卜干、豇豆干等也是十分整洁,各种花卉也是争奇斗艳,色彩斑斓,好一派欣欣向荣之色!
实践团队看到一名正在穿着绿色制服的女工正在清理残叶,一问才知,原来她是花茂村的村民,现在在这个农业园区上班,每个月工资2500左右。
她向实践团队介绍说:“智能温控大棚约1.3万平方米,里面不仅种植多种蔬菜,还有各种花卉品种。而且是集新品种试验和展示、实践教学、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家可以完整的看到蔬菜、花卉的完整种植过程,购买的人也就更放心了!咱们园区目标现在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呢。”
“我们过去只知道大棚是用来种菜的,现在可真是开了眼界” 。实践队员汪思懿感叹道。
花茂村和苟坝村不仅依托于红色乡村旅游,更将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有机的融为一体,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依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行打造文化一条街,让传统文化得以保留、继承。让花茂村、苟坝村成功脱贫。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让以前吃不起饭、看起不起病、上不起学的村得到巨大改变。在保留自己村本身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新型产业,不失去本心。让昔日贫穷落后的“荒茅田”,成功蜕变成了花繁叶茂的花茂村,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幸福美满的和谐景象。
实践团队队长张婕感叹道:“何为“乡愁”?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了,百姓富了,日子好过了,百姓们欢笑了,这才是真的“乡愁”啊!”
原文链接:http://sxx.m.youth.cn/jxqc/sjjs/201708/t20170820_10551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