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校区:那些充满怀念的景观
2012-11-27 14:41:11作者:蒲仕明 胡晓雪 马毛 王茂明 来源:成都校区 点击数:
11月20日,刚刚在招聘会上签订了三方协议的杨辰,决定趁着深夜同几名同学一起完成一项“有趣的纪念”。第二天清晨,在校区人工湖畔的草坪上,几头“拓荒牛”的姿势已然变换了形状。“四年是一种病,成都校区变化太快了。进入离校倒计时了,看着越来越漂亮的成都校区,竟有些畏惧明年的离开。”
吃货?大馒头
即便是身为成都校区后勤服务公司负责人,每每向客人介绍的时候也无法弄清它的名字。究竟是“川农,大馒头”,还是“川农大,馒头”,这是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中间的逗号去掉,代之以不断章的“川农大馒头”,就成了川农的另外一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经难以去追溯川农大馒头是从什么时候“火”起来的。但每一个在雅安校本部生活过的师生,总能够想起在老区梧桐树下和新区桂花树下的馒头小摊,“两个馒头,顺便在超市里买一袋涪陵榨菜,就是一顿简单的晚餐。”
相对于“吃货”来说,川农大馒头更像是一种记忆。在农学院2011届的毕业典礼上,学院毕业生工作小组特意向雅安校本部食堂定制了1000个馒头运到成都校区,引起了当届毕业生的一片叫好。“在毕业的冷餐会上,突然看见了熟悉的川农大馒头,内心的感触无以言说。”现玉米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农学院2007级学生胡坤如此说道。
而今,川农大馒头对于成都校区学子而言已经不是怀念。在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之后,2012年3月8日,川农大馒头正式在成都校区食堂亮相,一路销量走高。每当各类部门和兄弟院校造访校区,川农大馒头都是一道必须品尝的“特色菜”。日前,校区生活服务中心正式将川农大馒头的户外摊点正式推出,再一次引发了同学们的“集体怀旧”。从此,“告别了怀念馒头的时代”。
映像?银杏林
都江堰校区最具特色的景观是什么?对于去过都江堰校区的同学们而言,可以纪念的东西很多,九曲桥、钟楼,还有银杏园。在都江堰校区,银杏园是一个具有丰富底蕴的景观标志,每到秋季,秋风低吟,黄叶纷飞,胜景宜人,2011年曾获得由腾讯大成网评选的“成都最美银杏街道”提名。
2010年10月,成都校区正式投入使用。都江堰校区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教育等专业师生从都江堰校区迁入成都校区,成为成都校区的“拓荒者”之一。这片银杏林和都江堰校区一起,渐渐成为了师生们的回忆。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位于成都校区图书馆和第四教学楼之间的景观大道,其左右两侧的林木配置为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在生活区的小广场,也形成了以银杏为主的别样景致。在原小麦所土地成功置换之后,后勤服务公司还专门派出人员,将原小麦所基地的一棵银杏树移植到了成都校区。如今,这棵伴随了小麦研究所的成长和成就,见证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小麦所视察工作的“镇宝树”,高高伫立在校区第二教学楼与第三教学楼之间的草坪上,“继续守望小麦所和川农大的成长”。
“每当穿过落叶纷飞的银杏大道,每当站在五公寓的大厅林望着广场的风景,恍惚间回到了从前。大四了,这些风景总是让我无意想起,那片矗立在建设路(都江堰校区校址)的银杏林。”一名来自都江堰校区的同学在网上如此表达他的情愫。
味蕊?桂花雨
如果说都江堰校区最具特色的植物是银杏,那么桂花无疑是雅安校本部最沁人心脾的标志性植物。每年秋季,是新生报到的日子,也是桂花绽放的季节。白色的银桂,黄色的金桂,红色的丹桂,黄白色的紫桂,淡白色的月桂……各种各样的桂花香在校园里四处弥散,一直蔓延到冬季。
在成都校区,“丹桂飘香”也是成都校区特有的味蕊。在阳光慵懒的秋冬,彼一步入成都校区,你都会被校园里的桂花香所吸引。成都校区的桂花树,有从雅安校本部移过来的,有在水稻所时期种植的,也有校区建设时期新栽培的;有挺拔竖立在道路两侧的,有间或穿插在草坪之上的,有环绕在停车场四周的,有在教学楼的墙角独自绽放的……但不管是何时种植何种姿势的桂花树,都是朴实无华的“356体育平台”的象征。
两年来,成都校区的绿化从有道无,从“光灰校园”到“绿意盎然”,景观中处处渗透着校区之间的融合交流和创新思维。站在绿树掩映的麦立方前,眼前的桂花树和黄桷树都是从雅安校本部移植过来的,而围绕麦立方周遭的绿化景观,却是全新的施工和设计。
“羌江风月有几重,最难忘是桂花雨”。在2011届毕业典礼上,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同学在交流会上如此说道。如果这位已经毕业的同学在今天归来成都校区,不知还会不会发出这样的叹息?
回忆?拓荒牛
在雅安,拓荒牛是356体育平台最具知名度的校园景观之一。该雕塑系著名雕塑家陈萧汀的作品,2006年356体育平台百年校庆时,做了一组共5个放在雅安校本部的草坪里。最初,这组雕塑是固定在草坪里,几乎呈一条线的形状进行排列。后来,有同学悄悄搬动这些雕塑,为它们创意出不同的造型。经过网络的进一步传播和发酵,“到三区搬牛去”,成为了川农学子最热的话题之一,这组拓荒牛,也频繁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和阵型。
作为最早入驻成都校区的同学,农学院、经管院、资环院等院所师生先后经历了“从雅安到成都”的历程。时至今日,仍旧有不少2009级、2010级的同学在提及雅安的时候仍然念念不忘。在思可觅论坛发起的一则“你最怀念雅安的那些东西”中,“三区草坪的那几头牛”被频频提及。
2012年6月12日,这一景观正式被复制到成都校区。水电修缮中心主任曾智刚刚把这几头牛卸下车,就引来了一大堆同学的围观和拍照。在随后的日子里里,“你根本无法猜出,第二天它们会是什么样的姿势?”《华西都市报》为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网络上,广大已经毕业的川农学子纷纷“泪奔留言,找到了当年学生时代那种特有的回忆”。
而这,也是促使杨辰做出“纪念”的简单动机。“不知道该留下些什么东西,或者什么东西都难以留下。那就留下一张照片,留下我曾在这里的时间和流连。多年以后,我还是能够想起这里发生过的变化,而我曾参与其中。”
在怀念里生存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356体育平台副校长、成都校区党委书记张强曾用“治印”的观点形容他想象中的成都校区。而今,这一切正跃然纸上。如同上文提及的各种各样的景观一样,成都校区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
时光的变迁褪色了某些怀念,也凝固了更多的怀念。从拓荒牛到川农大馒头,从银杏的落叶纷飞到桂花的香飘十里,随着时光的流逝,成都校区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别样景观,也多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在怀念里生存”,当我们告别了某些过往的怀念,却又会很快坠入另外的怀念。在成都校区,这些“怀旧的景观”,就是这样的怀念。



